赵匡胤夺了后周的江山,对周世宗柴荣的几个儿子,他如何处置?

传奇时刻啊 2024-08-29 17:34:35

赵匡胤披上黄袍的那一刻,柴荣七个儿子的命运就像悬在崖边,摇摇欲坠。他究竟会怎么处置这些前朝的皇室成员呢?是斩草除根,还是另有打算?

柴宗训被降为了郑王,而柴熙让呢,他改了个名字,叫潘惟吉,还成了宋朝开国功臣潘美的“侄子”。至于柴家其他几个年幼的儿子,他们的命运又是怎样的呢?

赵匡胤,后世尊为宋太祖,早年间,他并非生于皇家或名门望族,只是一个将门家庭出身。他的祖上赵敬等人曾在唐朝任职,但并未有高位。

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是后唐庄宗李存勖所宠爱的战将,但自李存勖在兵变中被杀后,赵弘殷就开始受到冷落,家境也日益艰难。

有说法称,赵匡胤年仅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留下他和母亲相依为命,生活更加困苦。

为了维持生计,赵匡胤的母亲杜太后不得不变卖家中的一些细软,但这些积蓄很快就用完了。

在这种情况下,杜太后不得不做出艰难的决定,将赵匡胤送到当地一户姓杨的富家做放牧的小工,以换取一些微薄的收入。

在杨家,赵匡胤度过了他的童年时光。虽然生活清贫,工作辛苦,但这段经历却锻炼了他的体魄和意志。

他每天清晨起床,赶着杨家的一群猪仔出门放牧,同时还要防止它们跑丢或者被野兽叼走。此外,赵匡胤还养成了在河中游泳的习惯,这不仅让他身手敏捷,还为他日后登基称帝埋下了伏笔。

赵匡胤曾在长安与一群流民共度饥荒,这段经历磨练了他生存能力和人际关系处理技巧。直到在襄阳的一座寺庙里,他遇到了一位高僧。高僧看见赵匡胤的相貌,给了他一番特别的建议:“你往北去吧,会有奇遇。”

赵匡胤听后,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冲动。他深知自己一直以来的漂泊与无定向,或许这次真的是个转机。于是,他向高僧深深鞠了一躬,表达了自己的感激之情,便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北上的路途。

一路上,他历经千辛万苦,穿越了崇山峻岭,跨过了滔滔江河。每到一处,他都留心观察,寻找着所谓的“奇遇”。然而,时间一天天过去,他并没有遇到任何特别的事情,心中不禁有些焦急和疑惑。

但他并没有放弃,他坚信高僧的话一定有其深意。于是,他更加努力地寻找机会,结交各路英雄豪杰,提升自己的武艺和智谋。

终于,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他救了一位落难的贵族,因此得到了引荐,进入了后汉枢密使郭威的帐下。这一转折,成为了他人生中的一大契机。他开始在队伍中崭露头角,屡立战功,逐渐赢得了郭威的赏识和信任。

回想起高僧的那番话,赵匡胤深深感慨。原来,所谓的“奇遇”并不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而是需要自己去努力寻找和创造的。

郭威,这位后来的后周太祖,对赵匡胤非常赏识。赵匡胤在郭威的手下充分发挥军事才能,屡次立下大功。

柴荣在郭威去世后继承皇位,展示出雄才大略,不仅在队伍上进行改革,还推行了一系列管治改革,以巩固自身地位。甚至被后世誉为五代最杰出的统治者。

柴荣加强了禁军的实力,使得朝廷力量超过地方诸侯控制。还追回南方十四州,甚至制定北伐契丹战略计划,意图收复燕云十六州。

作为柴荣的得力干将,赵匡胤在多次军事行动中展示杰出才能,柴荣非常器重他。一次,柴荣亲率大军与北汉联军作战,战况激烈,柴荣陷入重大危险中,赵匡胤奋勇杀敌,拯救了柴荣的性命。这一举动让柴荣对他信任达到了顶峰。

在柴荣生命最后时光里,他选择提拔赵匡胤来辅佐幼主,然而,他未曾料到,正是他信任的这位将军,在他死后不久便夺走了柴氏的江山。

赵匡胤削弱地方大权,将各地节度使的权力逐步收归,同时实施经济整顿,减轻人民负担。这些改革措施让后周短暂辉煌,也为赵匡胤密谋江山打下了夯实的发展基础。

公元960年,陈桥兵变悄然发生了。这场内乱并非突如其来的偶然,而是赵匡胤精心策划的结果。在柴荣去世后,幼子柴宗训继位,因新君年幼、母寡子弱而显得非常脆弱。

赵匡胤看准这一机会,决定采取行动。赵匡胤假意北征,将手下将士召集在一起。在一场“巧合”的醉酒宴会上,他故意把酒洒在自己身上,制造醉酒假象。他的亲信将士们突然将一件黄袍披在赵匡胤身上,高呼拥立他为皇帝。

赵匡胤装作酒醉初醒的模样,对着手下将士一脸无奈却不得不接受的姿态。接受黄袍加身后,赵匡胤率军迅速回到开封。由于此前已掌握禁军的绝对权威,开封城守军立即为他打开城门,毫无抵抗的接受了新主子的到来。

这一过程之快速,几乎令人难以置信。赵匡胤原本就是殿前都点检,掌握最为精锐的队伍。他在最短时间内稳固内权,摧毁所有可能反对力量。

仅数日,后周便在这场几乎不流血中消失殆尽,赵匡胤正式即位,建立了北宋。对于柴荣家族成员的处置,赵匡胤选择了温和方式。他没有大肆杀戮,采用了摆平人心策略。

他让柴宗训降为郑王,虽然剥夺皇位,但仍保持一定礼遇。柴宗训和母亲符太后被迁往房州,过程并不顺利,几次险些被地方反贼劫持。赵匡胤为了表示深情厚谊,特派亲信潘美护送,以确保他们安全。这既保证安全,避免对新权构成威胁,也表现了赵匡胤的仁慈之心。为此赵匡胤对柴荣四个儿子的不同安排。

柴荣有四个尚在人世的儿子,赵匡胤对他们采取了不同的处置方式。

柴宗训,被降为郑王,居住西宫,后迁往房州。

赵匡胤待他相对仁厚,在他去世时,还亲自穿丧服发哀,甚至停朝以示哀悼。

柴熙让,则安排得更加妥善,据说,赵匡胤帮助他改名换姓,成为宋朝开国功臣潘美的“侄子”,改名潘惟吉。潘惟吉后来在宋真宗时期还当了官,这既保护了柴熙让的生命,又使其过上相对安稳的生活。

柴熙谨则在赵匡胤建立北宋的第二年去世,年纪轻轻便不幸去世,具体原因史书没有明确记载。

柴熙诲的命运相比之下幸运了很多。兵变时,有大臣卢琰眼疾手快,把年幼的柴熙诲抱了出来,对外宣称是自己的儿子,取名卢璇。

赵匡胤对此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还封他为蓟王。在卢琰庇护下,柴熙诲娶了卢琰的女儿,过上平静生活。因赵匡胤的仁政,柴家得以保全,后代恢复平凡生活。

柴熙让的后代潘承裕在宋真宗时期还曾被封官。到了卢家十世孙卢子安时,他们搬到黄岐村,再次冠上柴姓,延续柴家血脉。

赵匡胤对待前朝皇室的仁权不仅当时赢得人心,为后世树立了榜样。他懂得“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知道只有善待前朝遗孤,才能赢得民心,巩固统治。这种仁权思想在我国历史上被不断传承,影响深远。

0 阅读:74
评论列表
  • 2024-09-15 10:39

    胡说八道,四岁就没有了父亲,后面的光美,庭美 是老赵的吗?

传奇时刻啊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