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老品牌拥抱新时代,上海表再度流行(引题)
一只表盘里的70年变迁(主题)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裴龙翔
滴答滴答,将一只上海表放到耳边,时间的流逝变得可感与厚重起来……近70年的光阴里,上海表业有限公司有过初创时的筚路蓝缕,也曾瞄准国际先进水平迎头赶上,如今重回国产腕表亿元俱乐部阵营、积极布局海外拓展市场。
上海表的历史文化厚度在一代代上海表匠之间传承、创造,这让颇具质感的滴答声更加响亮。
上海表的故事,起始于一个希冀与艰苦并存的年代。旧时代的上海只有修表的小作坊,1955年7月上海市轻工业局和上海钟表同业工会组织了一批汇聚了城市力量的制表队伍。58人的小组中,没有一人有制表经验,所有的经验积累从研究进口手表开始。
榆林路200号的一位老师傅这样回忆那时的场景:大家想尽一切办法,在盛夏酷暑中夜以继日攻坚。“没有设备,他们就自己设计小铣床和手摇小钻床;没有材料,他们就挖空心思从身边可见、可利用的材料中找寻替代。比如绣花针制成微型钻头、口琴簧片做轮片、阳伞骨和自行车的钢丝变成了手表的轴头和螺丝。”
历时数月研制,终于在9月26日成功试制出中国第一款长三针17钻机械细马手表,结束了中国人只能修表不能造表的历史。其后,1958年上海牌商标正式注册,上海手表厂生产出第一批可量产机械手表A581。A581手表刚问世,质量便接近世界最好水平,可连续走36小时以上,日差小于1分钟。上海表由此成为“上海制造”的象征之一,也是中国家喻户晓的机械手表品牌。
看似小小的一块手表,与国家的科技和制造水平紧密相关,上海表的研发同样印证着我国追赶与进步的历程。21世纪的上海表以多功能自动机械表为突破口,累计建立20项产品专利、12项专用技术,先后攻克陀飞轮、露摆表、多功能表和计时码表四大产品系列。
上海表业有限公司制造部副部长、上海轻工工匠李文侠还记得20多年前他带领团队,研发装配出中国首批拥有自主产权的国产陀飞轮手表机芯时的情形:“我们装配出的机芯,重量仅0.4克,相当于一片羽毛的分量。当时大家都很振奋,这一技术突破不仅提升了手表的计时精确度,还赋予了手表更高的艺术价值。”
让李文侠反复提及的,还有上海手表厂率先研发的国产计时码表机芯,在直径3厘米的机芯内组装300多个零件,最细的轴只有头发丝的1/2。“这一技术突破进一步提升了手表的复杂性和功能性。”
时光回溯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时,旧光景中的上海表不仅是一代工人的青春记忆,更成为国民记忆中的一部分。一辆自行车、一台缝纫机、一只手表和一部收音机便是每个家庭的必备品。而这“三转一响”中,最受全民喜爱和追捧的就是上海表。
上海表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袁刚说:“那年代谁要是戴上一块上海表,那风光劲一点也不亚于今天戴着名牌手表,当时国人都以佩戴上海表为荣。”
历经沉寂,上海表在2019年加入汉辰表业集团,开启品牌焕新之路。2021年上海表全年成品表销售额迈过重要关口,重回国产腕表亿元俱乐部阵营,时代的记忆重新走入当下的生活。随着产品线的丰富和品牌的重新定位,上海表不断推陈出新,既保留了经典元素,又融入了现代设计,以全新的面貌回归公众的视野中,逐渐赢得了消费者的认可和喜爱。“我们将深厚的品牌历史底蕴和上海城市国际化的视野深度融合,发展丰富腕表系列,比如承载着上海岁月的致敬系列、传承东方文化和传统工艺的复兴系列,还有围绕城市精神和上海建筑特色的腕表系列,都使得上海表在追求品质和文化的消费者群体中受欢迎程度不断提升。”袁刚介绍说。
今年5月,125只海鸥牌和上海牌手表从上海空港口岸首次出口海外。其实早在两年前,海外社交媒体账号上,上海表已悄然开张了。“上海表和上海这座城市,在海外的很多华人心目中是有历史沉淀和深刻记忆点的。尽管我们没有大肆宣传,但仍然收到了来自多个海外账号的留言咨询。其中,一位来自德国的账户主动跟我们分享了他年轻时在上海生活的经历,以及他购买了一只上海表的感受。”袁刚补充。
手表界尤其注重文化,机芯再优秀如果没有文化加持,产品价值自然大打折扣。
“当前市场机会是新一代消费者在选择万元国产机械手表时,较倾向于具有东方文化底蕴的产品。”袁刚说道,“上海表作为以城市命名的品牌,坚持以东方美学为灵感,融合上海城市的国际风采,旨在向世界弘扬独树一帜的海派东方韵。”
一块精致小巧的机械手表,浓缩着岁月的记忆与情怀。如今,新一代的制表人以创新为驱动、转型为发展,演绎文化自信。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