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95年,就是乾隆六十年的一月份,那时候啊,西南那边湘、黔、川交界的地方,老百姓过得可惨了。为啥呢?因为当地的官府和那些大地主,他们压榨得太狠了,老百姓根本没法活。再加上连着好几年大旱,天公不作美,庄稼都长不出来。这样一来,不管是汉族还是苗族的老百姓,都过得苦不堪言,实在是没法继续生活下去了。
而以贵州松桃厅大塘汛大寨寅苗族首领石柳邓、湖南凤凰厅鸭宝寨苗百户吴陇登、湖南永绥厅(今湖南花垣)黄瓜寨寨主石三保、湖南乾州厅平陇人吴八月、苗族首领吴半生、吴廷举、女首领石乜妹等人为主要首领的‘乾嘉苗民起义’,正是在这种‘官逼民反、走投无路’的情况下,轰轰烈烈的爆发、并迅速蔓延至湖南、贵州、四川三省交界地带。【伯虎42首发】
起义一开始,起义军的攻势特别猛,根本挡不住,他们很快就打下了贵州的松桃厅,还有湖南的永绥厅、凤凰厅、乾州厅这些大片地方;这么一来,清朝在西南那边儿的统治立马就出了问题,基础都不稳了。
1795年,乾隆六十年二月那会儿,眼看就要退位的乾隆皇帝,发了道命令,让管事的文武官员们“狠狠地收拾”那些起义的人。他立马调了湘黔川三个省的清军去镇压,由云贵总督福康安领头,还有四川总督和琳、湖广总督福宁帮忙带着。另外,一等侍卫都统额勒登保和湖南提督刘君辅也一块儿协助指挥。他们分成四队,浩浩荡荡地朝着湘黔边界的起义军老巢进攻。
1795年,乾隆爷在位的最后一年,四月那会儿,福康安带着大军把石柳邓的义军给打败了,一路打进了松桃城。石柳邓为了不让义军损失太重,就带着队伍从松桃城冲了出来,一路上东躲西藏,最后跑到了湖南地界,跟石三保的义军碰头了。
乾隆六十年四月,石柳邓、吴半生、吴廷举、吴陇登、石乜妹等义军首领在天星山举行大会,商议下一步行动;在义军中威望最高的石柳邓谢绝了其他人拥戴他为王的提议,并联合诸人一致推举吴八月为义军最高首领,称‘吴王’(对外宣传吴八月是吴三桂转世,带领大家继续反清大业)。【伯虎42首发】
吴八月当上王后,他给了石柳邓“建国大元帅”的头衔,石三保成了“卫国大将军”,吴半生被封为“撼天大元帅”,石乜妹则是“女中豪杰大将军”。不过,起义的头头之一吴陇登,他没拿到“大将军”的称号,只是做了义军负责跟外面打交道的人。
后来,起义军多次成功抵挡了清军的围攻,并且把湖广总督福宁带着的六千多人全部消灭,福宁自己侥幸逃跑,狼狈得像老鼠一样才捡回一条命。福宁打了败仗后,乾隆皇帝气坏了,他立马命令福康安、和琳、额勒登保他们赶紧带兵去湘西,直接攻打凤凰厅。不过呢,福康安的大军也被吴半生领导的起义军挡在了凤凰厅的大鸟巢河那边,足足半年时间都没法往前推进一寸。
吴八月、石三保和石柳邓领导的义军,他们主要盘踞在坪垄这块抗清根据地。那地方山高水险,对想要攻打的清军来说,地形特别棘手,可对守在那儿的义军来说,却是易守难攻的好地方。所以,清军每次进攻都碰得头破血流,接连吃了好几次大败仗,只好灰溜溜地撤退。
战局在军事行动上一直没有明显进展,朝廷没办法,只好听了原宁洱知县、现在挂着“直隶州同知”头衔去湖南军队里管粮草运输的傅鼐的主意。他建议招收流民,组织青壮年队伍,还在关键地方建碉堡,想用这些办法把起义军给“憋死”。
傅鼐当上凤凰厅同知后,他学聪明了,不再走清军的老路。他开始用“让苗人管苗人”的招儿,就是给那些起义军里头动摇不定、想捞好处的人,许以高官厚禄,诱惑他们倒戈。这样一来,起义军就被他搞得四分五裂,然后他再逐个收拾,达到了把起义军各个击破的目的。
通过军事打击和利益诱惑的双重策略,起义队伍里那些心怀不轨、想占便宜的少数人,很快就被清军的钱财诱惑给拉了过去。比如那个凤凰厅鸭保寨的寨主吴陇登,他是以当地苗百户的身份加入的起义。这家伙原本就是个小有名气的小地主、小头目,参加起义说白了就是想捞更多好处,捞更大权力。在坚定斗争这一点上,他可比不上石柳邓、石三保、吴八月他们。
再加上‘天星山分封’中,其他首领都有‘将军’头衔,而吴陇登却没能获封‘将军’,仅仅只负责对外联络,参加起义从而获取更大的权力和利益的目的落空;因此,从那时起吴陇登就对吴八月、石柳邓等人心怀不满,想要寻机在义军中重新获取权力地位,或者干脆退伙改投明主。【伯虎42首发】
当吴陇登心里打小算盘,起了背叛念头的时候,傅鼐动手实施了“让苗人管苗人”和“用高官厚禄招降”的策略。这些诱人的好处,正好戳中了以吴陇登为首的一些起义军里那些立场不稳、满心私欲的人的野心。
很快,朝廷用“官职和权势”作为诱饵,让吴陇登动心了。他悄悄和清军搭上了线,两人一拍即合,商量好了要背叛起义军,联手去攻打石柳邓和吴八月的主力部队。
1795年,乾隆六十年的秋天九月时,有个奸细向导是吴陇登派出来的,他偷偷带着清军找到了凤凰厅那边义军的一个头头,叫吴半生。结果,吴半生就被清军给抓住了。这样一来,大福康安带领的军队,他们跟吴半生打了有小半年,这回总算能痛快往前冲,去参加包围乾州的战斗了。
福康安从凤凰厅带兵出发后,一路攻下了义军的关键地方黄瓜寨等五十六个村寨,还烧掉了其中的四十个。接着,他带着军队攻打雷公山,进入大乌草河,在板登塞和雷公滩与义军多次激战,不断打败他们,让七十多个原本起义的苗寨都投降了。这样一来,吴八月领导的义军活动范围被大大挤压,陷入了非常危险的境地。
1795年,乾隆六十年十一月初一那天,吴八月为了避免被福康安带领的清军包围,就和其他起义军头领商量好分头行动。他带着一小队人马,跑到吴陇登的地盘,也就是凤凰厅的卧盘寨那儿,打算先在那边躲一阵子,减少被清军发现的风险。
不过吴八月压根没想到,吴陇登背地里早跟清军勾上了,还悄悄把吴半生给卖了,他还当吴陇登是铁了心跟义军的头儿呢。所以,吴八月在卧盘寨躲着那会儿,压根没啥防备。吴陇登瞅见吴八月现在人少势弱,守备也不严,觉得这可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升官发财就在眼前!
接着,吴陇登把吴八月他们安顿好之后,就找了个“布置防守、筹备粮草”的借口,匆匆离开了营地,赶紧跑去给附近正在搜捕的清军通风报信,毫不犹豫地把吴八月的藏身之处给告发了。
1795年,乾隆六十年十一月份的头几天,因为有个叫吴陇登的家伙背叛,吴八月在卧盘寨被清军给围了,最后落到了福康安手里。没过多久,到了那年的十二月,福康安带着他的军队打下了被起义军占着的乾州,就是现在的吉首。这时候,石柳邓和石三保他们,就拥立了吴八月的第三个儿子吴庭礼,也有人说是长子,当了新的“吴王”。他们就从乾州退回到了平陇的大本营,还是跟清军对着干。
嘉庆元年(1796)三月二十五,被俘后在清军大营中受尽了酷刑的吴八月于凤凰厅城内英勇就义,时年六十七岁,起义军的蓬勃发展势头因此受到了沉重的打击。【伯虎42首发】
那个家伙吴陇登,他竟拿老朋友的性命去换来了什么“五品顶戴、单眼花翎、凤凰守备”这些官位和财富。刚得到这些的时候,他可真是春风得意,金钱地位都有了。但话说回来,他这种下作背叛的行径,早晚会被史书写下来,钉在历史的耻辱榜上。以后的人们,都会不停地骂他、瞧不起他。
福康安在湘西战场上大展身手,打败了起义军的大部队,还抓到了他们的头头吴八月,这可是立下了大功。眼看乾隆爷就要退位让贤了,他老人家决定,在自己当皇帝的最后一刻,得好好奖赏一下这位得力助手。于是,乾隆帝打算给福康安一份前所未有的大奖,这可是他特意为这位亲信准备的一份荣耀。
1795年快到年底的时候,乾隆爷先把福康安从云贵总督的位置上调到了闽浙总督,接着又给了他一个新头衔,叫‘固山贝子’。而且,乾隆爷还没忘记福康安以前的公爵封号‘忠锐嘉勇’,他把这四个字也加到了新爵位上,这样一来,福康安就成了‘忠锐嘉勇贝子’。
此外,福康安的儿子德麟也得到了乾隆皇帝的青睐,被封为了副都统,还在皇宫里当起了御前侍卫,学习宫中规矩。而说到福康安的老爸,那位已经过世的一等忠勇公傅恒,因为儿子“平定苗疆”的大功,在后来的嘉庆元年,也就是1796年,被嘉庆皇帝赐予了“贝子”的高贵爵位。
在清朝那会儿,爵位制度挺讲究。除了皇家的亲戚们,就只有内蒙古的四十九旗蒙古贵族、外蒙古的四部贵族、新疆那边的卫拉特蒙古新归贵族、维吾尔回部贵族,还有藏地的蕃部高级头领们,能拿到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这些听着就牛气冲天的头衔。但这些头衔吧,对内外蒙古、新归蒙古、回部、蕃部的人来说,更多就是个面子上好看的东西,跟真正皇家的爵位比起来,那差距可不是一星半点。
在清朝,除了清初那四位汉人藩王,其他不管是八旗里的满洲人、汉军旗人、蒙古旗人,还是普通汉族官员,他们所能拿到的最高爵位,就是公爵了,老百姓里的公爵也叫民公。而且啊,这个公爵的封号,最多也就四个字,到此为止,没有更多的了。
福康安被乾隆皇帝赐予“固山贝子”这个头衔前,清朝里面,除了那些跟皇家没关系的蒙古外藩里头的超勇亲王策凌,还有他的儿子苏巴西里——这家伙是策凌和康熙皇帝的纯悫公主生的——在雍正皇帝刚上台那年,也就是雍正元年,被赐了个“辅国公”的名号,但这名号并不带八分的特权。
苏巴西里这家伙,身份可不简单,他是康熙皇帝公主和蒙古外藩亲王的孩子,所以有权利被封个“宗室爵位”。再说说他的辅国公爵位吧,这个爵位到他这儿,就传了两代人,而且还没传给自家的血脉,结果在乾隆五十二年,他的爵位就变成了“公衔一等台吉”。这样一来,他之前的特殊情况也就不复存在了。
所以说,福康安因平定苗疆起义而被乾隆帝晋封为‘固山贝子’,就是清朝唯一一位在宗室和外藩之外,于生前就获得了如此显爵的异姓臣子,这不但是空前的、更是绝后的的荣傲。【伯虎42首发】
福康安之后,清朝那些不是皇亲国戚的大臣里,就没人能凭功劳拿到中枢那么高的爵位了。像曾国藩、左宗棠这些人,其实也有资格拿,但他们没去要,这样反而对他们更好。
1796年,也就是嘉庆元年的一月份,为了回报乾隆老爷子的大恩大德,福康安硬撑着疲惫不堪的身子,又一次带兵出征。他打下了吉吉寨、大陇峒寨这些起义军还占着的地方,接着在高吉陀、两岔溪、擒头坡这些地方,连着打败了石柳邓、石三保带着的起义军。他还下令烧掉了牧牛坪的七十多个村寨,攻下了官道溪,打下了大麻营石城,抢占了山顶的石卡和起义军守着的七座山梁。福康安的军队真是威风凛凛,把起义军逼得只能退到最后一个老巢——平陇贵鱼坡。
那时候,第二代被称作“吴王”的吴庭礼在军队里因病去世了。之后,石柳邓和石三保就推选了吴八月第四个儿子吴庭义,让他当上第三代的“吴王”。他们继续在平陇那一带,坚定地跟清朝对抗。
福康安在湘西平定叛乱时,虽然一路打胜仗,但常年在外打仗,身体早就吃不消了,感觉就像快撑不住了。再加上湘西那边路不好走,雨下个不停,雾气也大,他长途跋涉过来,本来就累得不行,再加上不适应那里的环境,结果就得了瘴病,跟他老爸傅恒之前在缅甸的情况一模一样。
即使在瘴疫缠身、呕泄不止的重病状态下,福康安依旧硬撑病体督兵征战,将义军余部死死地压制在平陇附近的极小区域内,无法突围脱困。但就在即将彻底消灭义军的关键时刻,嘉庆元年五月,因感染瘴疫且积劳成疾,‘忠锐嘉勇贝子’福康安在湘西军中病逝,年仅四十二岁。【伯虎42首发】
福康安在军营里去世后,已经退位当上太上皇的乾隆皇帝心里头那个难过啊,一直没法释怀。他写了首诗来表达自己的悲痛,诗里头满满都是惋惜:
自己感慨好臣子已离去,忍不住悲伤泪水直流;就算再多的厚恩追加,那份忠诚又怎能完全回报得够。
后来,乾隆皇上在自己退位成为太上皇之后,特别给福康安追加了一个封号,叫做“多罗嘉勇郡王”。要知道,作为一个不是皇家血统的大臣,死后能被封为郡王,这在清朝历史上可是非常少见的。他还给福康安赐了个谥号,叫“文襄”。而且,为了让这份荣誉能够延续,乾隆还让福康安的儿子德麟继承了爵位,不过德麟继承的是降了一级的多罗贝勒。这么做,就是明明白白地告诉大家,福康安的这个郡王爵位是货真价实的,而且还会按照规矩一代一代传下去。
福康安由于去世后被封为了郡王,所以他老爹傅恒也跟着沾光,被追赠为郡王,不过他俩这待遇还是有差别的,一个是追封,一个是追赠。但不管怎样,这对父子都获得了在太庙被供奉的荣耀。
福康安不光在国家级的昭忠祠和贤良祠里受到了祭祀,他的牌位还被特许放进了富察家的‘恪僖公祠’。在那儿,他和他的高祖父哈什屯、曾祖父米思翰、祖父李荣保、父亲傅恒的牌位摆一块儿,供后代子孙一辈又一辈地祭拜。
福康安在军队里因病去世后,湘西那边的清军头儿位置就空了出来。这时候,和珅看到了机会,他可是乾隆皇帝眼前的红人,也是福康安最亲近的大臣。他立马跟已经退位但还掌权的乾隆皇上说了,想让乾隆同意让和琳,也就是他的亲弟弟,现在四川当总督的那位,临时去湘西前线管所有的军事事务,负责接下来的打仗安排。
乾隆皇上对和珅的话一直很信服,所以他马上就用太上皇的权力发了道命令,让和琳先顶替主将的位置,去负责湘西那边的军事事务。
和琳也没有辜负乾隆帝与哥哥和珅的期望,领军后愈战愈勇,多次击败义军的反击,并于嘉庆元年六月将义军主要首领石三保诱俘于坳溪,使得石柳邓不得不率余部继续退守、收缩至石隆寨坚守;此时的义军由于领袖相继遇害,已经开始显露彻底失利的迹象。【伯虎42首发】
1796年,也就是嘉庆元年八月那会儿,和琳接手了福康安的军队指挥权。他带兵连连打胜仗,还捉住了石三保,正带着队伍围攻义军的平陇老巢呢。可就在这时,他却不慎染上了当地的瘴气,生了重病。结果,跟之前的福康安一样,和琳也是在军队里因为瘴疫去世了,去世时也是四十二岁。
得提一下这事儿——福康安在朝廷里头,跟和珅那关系,说真的,挺远的,甚至还带点小摩擦,和睦俩字儿根本沾不上边。不过,福康安跟和珅的弟弟和琳,那关系就铁了,为啥呢?因为他们一起出征廓尔喀,同袍情深,友谊深厚。反过来看看,和珅跟福康安,俩人互相看不顺眼,但和珅跟福康安的弟弟福长安,那走得可近了,关系紧密得很,说是死党也不为过。
所以,多亏了琳弟和长安弟从中帮忙说好话、打圆场,福康安和和珅这俩人才能勉强处得下去,遇到大事也能商量着来,不至于撕破脸变成对手。但也就这么回事了,想让高傲的福大帅福康安主动跟和珅和中堂套近乎,那简直是门儿都没有!这就是福康安和和珅之间的真实情况。
而连续两任主帅都在军中染病身亡后,湘西前线清军诸将中有资格领兵的仅有都统衔护军统领额勒登保、护军统领德楞泰,及湖南巡抚姜晟三人而已;经过仔细的权衡决断,朝廷于当年九月明发诏命,以额勒登保为湘西清军第三任主将,接替福康安与和琳的位置,继续调集重兵围攻义军。【伯虎42首发】
1796年,也就是嘉庆元年冬天,在广州那边带兵的明亮将军,还有湖南提督鄂辉带着的增援部队一起帮忙,额勒登保总算是打下了平陇。石柳邓没办法,只能带着剩下的一点起义军跑到养牛塘山梁那边躲起来。到了年底,起义军最后一个地盘石隆寨也被清军重重包围给攻下来了。石柳邓在贵鱼坡那里打得很勇猛,但最后还是牺牲了。吴庭义受了重伤被抓了,其他起义军大多也都战死了。就这么着,轰轰烈烈的乾嘉苗民起义算是结束了。
打败起义军后,额勒登保这好运的家伙因为“平定苗疆”的大功,被嘉庆皇帝提拔成了一等威勇侯,还赏了他双眼花翎,真是既得名又得利。在额勒登保后来的做官路上,他的爵位随着立功受奖或者犯错受罚,一会儿升一会儿降,不过最后他还是以三等威勇公的身份退休了。他的后代也挺有福气,继承了一等威勇侯的爵位。
接下来的篇章,是讲述《富察氏家族血脉》的最终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