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里的中国年,传统与新潮共舞,看火神祝融的现代演绎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火神祝融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神话人物,更是与火有关的诸多民俗活动的核心象征。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中国年的文化内涵,也成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现在,当古老的智慧结晶——非物质文化遗产,遇上现代科技的闪烁光辉,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盛宴正悄然上演。
南岳庙会:“火灯节”的民俗盛宴
南岳庙会是湖南省衡阳市南岳区的传统民俗活动,202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庙会始于远古,成型于唐代,盛行于明清,是南岳群众感念楚人先祖、南岳圣帝祝融庇佑而组织的新年祈福活动。
传说正月十五是南方之神祝融撒播火种的日子,南岳衡山是火神祝融的行宫、驻地、封地,长久以来,当地人在正月十四晚上带上灯笼或蜡烛,到祝融圣帝殿前,用圣帝殿前的长明灯点亮自家的烟火,进行火灯巡游狂欢,久而久之便形成了“火灯节”这一千年民俗。
打铁花:“火树银花”的极致浪漫
打铁花最初起源于民间工匠们的祭祀活动。在北宋时期,各行各业的工匠们在开业前会前往当地的火神庙和老君庙献祭,并抬着店内供奉的神像到神棚进行祭祀。祭祀仪式结束后,工匠们会在夜晚开始打铁花,以此来祈求火神爷保佑全年平安、生意兴隆、四季发财。
在衡阳等地的与火神祝融相关的活动中,常常能看到打铁花表演。表演者将熔化的铁水泼洒到空中,形成绚丽的火花,场面非常壮观。在其他一些与火神祝融有渊源的地区,打铁花同样承载着对火神的敬仰与纪念。
数字非遗:为“火神祝融”的想象插上翅膀
非遗不是文物,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生活方式。如今,这一传统技艺在现代科技的助力下,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前来观赏和学习,让这份对火神的敬仰与纪念在新时代继续传承下去。
去年10月,湖北宜都市三峡千古情景区设定“火神祝融”降临,以火之名,以壶为载,以数字科技传承非遗之光,1600摄氏度的铁水在夜空中幻化成“满天繁星”,瑰丽浪漫的东方火焰美学、叹为观止的非遗盛宴,拉开了三峡千古情景区“火人狂欢节”的序幕。
“睹乔木而思故家,考文献而爱旧邦,见非遗而知中华。”可以预见,数字浪潮滚滚而来,新一代数字科技证正成为非遗保护传承与活化利用的新动能。
一方面,数字技术的发展使得非遗的保存、记录和传播变得更加方便和高效。另一方面,注重新科技、新体验、新场景,以“诸葛逍遥”等科技文旅APP为代表的数字信息技术不仅能提供沉浸式的文化体验,还能通过社交分享功能将体验分享到社交媒体,吸引更多人关注和参与非遗活动。
科技与非遗的碰撞,让非遗焕发“新潮”魅力,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