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即将到来,传统文化中的“七”历来就非比寻常,有着许多深刻的含义。古代最普遍的共识便是《易经》对于“七”之变化、复生之数的定义,谓之“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天行也。”在古人看来,“七”乃阳数和天数,并据此认为阳气在灭绝后的第七天可以复生,将这一规律视为天地运行之道,阴阳消长循环之理,所以古人普遍在七月祭祖正是源于七之“复生数”的说法。而古代阴阳家更是将七月视为由阳转阴的分界,并由此衍生出许多与之相关的文化习俗,题中俗语便是其中之一。
俗语中所说的“地门”源于上古时候“天门地户”的说法,究其根本为上古时候人们观察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规律中所得出的冬至点和夏至点的日出方位和日落方位,因为这两个点对人们的活动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故而谓之天门地户。后世在这个基础上援引概念加以延伸得出许多与之相关的说法。如上古《山海经》中的“天倾西北,地陷东南”,汉朝《河图括地象》的“天不足西北,地不足东南。西北为天门,东南为地户”,其中还有“人门”和“鬼门”的说法。经过后人的不断完善,四门与五行八卦天干地支一一对应,被古人广泛用于地理堪舆和预测占卜。
虽然现在实行公历,但干支历依旧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今人们大多已经陌生,但天干地支的说法却依旧深入人心,作为上古时候的天象观察经验,与后天八卦对应产生实际的地理方位,其中艮卦对应寅丑为东北位,而寅丑位便是上述的“鬼门”所在方位。
鬼门的说法最早见于汉朝王充《论衡·订鬼》中的援引“《山海经》又曰:‘沧海之中有度朔之山 ,上有大桃木,其屈蟠三千里,其枝间东北曰鬼门,万鬼所出入也。’”事实上,笔者在今本的《山海经》中并没有找到这句记载,想来应与原本已有很大出入了。除了上述说法以外,同一时期的《吴越春秋·勾践归国外传》也有相同的记载“是古经西北为天门,东南为地户,西南为人门,东北为鬼门。”因为这些自古有之的说法,东北位为鬼门也就成了地理堪舆之学的常识,并据此认为邪气、煞气都来自东北方。古代许多古府、县城的东北方均不开门窗而立整墙,保留至今的古徽州民宅依旧能看到这样的布局。
除此之外,河南的三门峡也有关于“鬼门”的传说。中医还将人的毛孔称为“鬼门”,如《素问集注》:“鬼门,毛孔也。开鬼门,发表汗也。洁净府,泻膀胱也。”当然,这些与题中俗语关联不大,但却足以说明“鬼门”的说法在古人的思想中早已根深蒂固。
按照古人的说法,题中寅丑实际上就是鬼门所在的东北位,而七月作为阴阳分割的特殊时段,二者必然产生关联,所以旧时民间在这期间有诸多禁忌,最为普遍的有这五种。其一是这段时间不能在床头挂风铃。其二是不能夜游,古人认为八字轻的人此时夜游容易为阴气所伤。其三是非特定场合不要烧冥币。其四是这段时间的任何祭品都不要偷吃。其五是不能随意踩踏冥纸。
实际上,最初的七月习俗多是追怀先人的祭祖节日,并没有这诸多的迷信忌讳。就如上文言及的“天门地户”一样,最初也仅仅是我们的祖先用来形容天体运行规律的词汇,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至简的大道被不断地附会,甚至分门别类及至臃肿不堪最后面目全非沦为他人追名逐利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