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前1046年—前256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三个朝代,周王朝一共传国君32代37王,享国共计790年。周朝采取的是分封制,也就是封建制度。
周王室把天下划分成若干块,分给宗室子弟及有功之臣,形成诸侯国。这是一种社会、政治制度。周天子是“天下之主”,诸侯国臣服于周天子。想象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诸侯国拥有军权、政权,不断强大自己的势力,吞并弱小的诸侯国,慢慢的,作为“天下共主”的周天子成了摆设。东周,又分成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出现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周天子几乎没有存在感。这种分封制度,影响国家的统一。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他废除了“分封制”,改成“郡县制”。这是一种进步,只不过秦朝统一时间太短。秦之后的朝代,还有那些实行分封制呢?
周亚夫
西汉 七国之乱
西汉开国,中央机构继承秦制,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在地方上则实行分封制”和“郡县制”;即一方面设郡县,另一方面分封同姓和异姓子弟为王,建立诸侯国。诸侯国后来逐渐成为割据一方的地方势力。
七国之乱是汉景帝时期的一次诸侯国叛乱。汉景帝即位后,晁错提议削弱诸侯王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景帝三年(前154),汉景帝下诏削夺楚、赵等诸侯国的封地。这时吴王刘濞就联合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卬、胶东王刘雄渠等刘姓宗室诸侯王,以“清君侧”为名发动叛乱。由于梁国的坚守和汉将周亚夫所率汉军的进击,叛乱在三个月内被平定。
虽叛乱被平定,但也说明了分封制的弊端,拥有军力的诸侯国有随时威胁中央政府的实力。后来的朝代不听劝,还有继续分封制的。
司马炎
西晋 八王之乱
泰始元年(265年)十二月,晋武帝司马炎篡魏建立西晋。有一项重大改革就是实行分封制。主要原因就是曹魏打压宗室,曹魏诸王力量弱小,才使司马氏才得以顺利取代曹魏。因此晋武帝将宗室子弟均封为王,以郡为国,这很像当初的周朝。
八王之乱,西晋皇族为争夺中央政权而引发的内乱。这次动乱共历时十六年,分为前后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元康元年(291年)三月到六月,持续三个月;第二阶段,从元康九年(299年)到光熙元年(306年),历时七年。其核心人物有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东海王司马越八王。八王之乱是中国历史上最为严重的皇族内乱之一,当时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导致了西晋亡国以及近三百年的动乱,使之后的中原北方进入十六国(五胡乱华)时期。
朱元璋
明朝 靖难之役
明朝开国后,朱元璋也开始实行分封制。虽然他实行分封的目的是对外抵抗外敌入侵,但归根结底还是分封制度,诸王有军权,这就是潜在的威胁。
靖难之役,建文元年(1399年)到建文四年(1402年)明朝统治阶级内部争夺帝位的战争。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时把儿孙分封到各地做藩王,藩王势力日益膨胀。建文帝继位后与亲信大臣采取一系列削藩措施。当然,燕王朱棣也在削藩范围之内。
朱棣于建文元年(1399年)起兵反抗,随后挥师南下,史称“靖难之役”。建文帝起用老将耿炳文统兵北伐,又派李景隆继续讨伐,而建文帝也缺乏谋略,致使主力不断被歼。朱棣适时出击,灵活运用策略,经几次大战消灭南军主力,最后乘胜进军,于建文四年(1402年)攻下帝都应天(今南京) 。
朱棣进入南京后,大肆杀戮曾为朱允炆出谋划策及不肯降附的文臣武将。靖难之役给明初刚刚得到恢复的社会经济又带来不小的破坏,尤其是战争剧烈的地区,所受的破坏更大,对社会造成很大的破坏。
弊端
1、诸侯国就是国中之国,相对独立;有军权和行政权,容易形成割据势力。2、几个诸侯国如果联合在一起对抗朝廷,必是天下大乱,不利于朝局、社会稳定。3、秦以后的多次分封制,每次都有诸侯国叛乱,也说明了问题。
真爱永恒
如果周朝,我们实行美国那种制度,,不知道我们有多强大呀,[呲牙笑][呲牙笑][呲牙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