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林市新乐乡新乐村秋整地现场。 资料图
冬日渐寒,乌苏里江进入封冻期,黑龙江省虎林市的黑土地上,也早已白茫茫一片。就在刚过去的秋收季,虎林市虎头镇富路村种粮大户鲁海洲收获颇丰,4000多亩水田里的粳稻,平均亩产1100斤,比去年提高了100斤;8000多亩旱田里的玉米平均亩产提高了30多斤,大豆平均亩产提高了320斤,粮食不仅产量增加了,品质也高了,能卖上好价钱。
在鲁海洲看来,这样的增产增收效果,与多年来实施的多项黑土地保护措施密不可分。“保护性耕作、粪肥还田等措施实施了这么多年,以前人养地,现在反过来地也开始养人了!”鲁海洲说。
位于乌苏里江北岸,坐拥728万亩耕地的虎林,境内70%以上是典型的肥沃黑土区。黑土地既是珍贵的耕地资源,又是粮食丰产的“压舱石”,如何保护好“耕地中的大熊猫”,在保护中合理利用,实现护黑土和提产能双重效果?
近年来,虎林市通过实施黑土地保护性耕作、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高标准农田建设和侵蚀沟治理等一系列有效措施,打好黑土耕地保护“组合拳”,实现了耕地质量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双提升,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增强。
秸秆、有机肥都还田养肥黑土地
每年11月,在封冻期来临之前,鲁海洲都要进行两项重要的整地作业:一是秸秆粉碎还田,一是粪肥抛撒还田。这是开展黑土地保护性耕作7年来鲁海洲逐渐形成的习惯。
“看这土,多黑,多松软!”鲁海洲扒开一块油亮的黑土,用手揉搓着,打了个比方,“土地也和人一样,吃得越有营养,越健康!”
在鲁海洲印象里,儿时“插根筷子能发芽”的黑土地已经“变薄、变瘦、变硬”。而经过这些年的保护性耕作和有机肥还田,黑土地不仅变得松软,保水保肥,连蚯蚓都随处可见。
除了秸秆还田、有机肥还田,“还有测土配方施肥和大豆玉米轮作这些措施,不仅保护了黑土地,连用的化肥也减少了。”鲁海洲说,近三年,农技专家每年秋天都会来地里进行土壤取样化验,再根据化验结果为农户精准匹配施肥配方卡,这样“量身定制”的精准施肥方法,每亩地能减少30多斤的化肥使用。再加上有机粪肥抛撒,黑土地越来越“有营养”,粮食品质也越来越好。
虎林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李国营介绍,近年来,虎林市将黑土耕地质量保护和提升列为全市重点工作,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黑土地保护工程,综合运用工程、农艺、农机、生物等措施,统筹推进黑土地保护利用各项工作。落实县乡村三级项目负责人,县级协调第三方公司属地服务机构安装监测设备,乡级协调落实堆肥场地,村级协调农户配合开展有机肥撒肥作业。由县乡村三级组成的项目督导组,每日对项目情况督导检查、规范作业,提升作业效率。
通过7年黑土地保护利用项目的实施,虎林市项目区内耕地质量提升0.9个等级,土壤有机质含量每公斤提高2.1克,提升4.1%,耕层厚度提高3.6厘米。通过项目的带动作用,秸秆还田、深翻深耕、轮作等技术在虎林市全面普及应用。截至目前,虎林市已实施黑土地保护利用项目面积34.2万亩,2024年确定实施面积12.67万亩。
建良田提地力治理侵蚀沟保水土
今年秋收,阿北乡新路村建恒家庭农场的4000多亩水稻早早地就完成了收获。“原来四五亩一块的小田,大机器下不去,现在变成了十几亩一块的大田,不仅耕种管收全程机械化,而且种田成本也降低了!”农场主郭建恒告诉记者,去年他家的水稻田进行了高标准农田建设,通过消田埂扩面积,使原来大小不等又分散的小块水田,变成了大块方正的格子田,细算下来4000多亩水田,耕地面积增加了100多亩。
“特别是打药施肥的时候,机器可以直接抛撒有机肥,无人机精准作业,节本增效,黑土地也比以前肥沃了,种出来的粮食质量更好了!”郭建恒说,水田周边的田间道路由土路变成了水泥路,农田灌溉水系也重新规划设计,如今平整连片、大块方正的水田,一眼望去都是风景,高标准农田建设不仅帮助农民增产增收,农业增绿,还改善了农村的生态环境。在新乐乡兴隆村,放眼望去,过去北方坡地上传统的顺坡种植方式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环山式”等高横向种植方式。
“过去,夏天一下雨,水里全是黑色的,大量的黑土层都流失了。”兴隆村党支部书记孙洪波介绍,村里一半以上都是坡耕地,过去,每逢雨季,雨水会顺着山势冲走大量黑土层,如今顺坡改成等高横坡种植以后,水土流失问题大大降低。
近年来,虎林市针对黑土坡耕地无完善水保措施、水土流失严重的问题,加强坡耕地综合防护与治理,因地制宜实施侵蚀沟治理工程;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以小流域为单元,将小型侵蚀沟修复为耕地,建设大中型侵蚀沟控制工程;同时,在坡地低洼易涝区修建条田化排水、截水排涝设施,改造低洼易涝耕地。
通过整合高标准农田、黑土地保护工程、坡耕地综合防治等各项措施,虎林市补齐农业基础设施短板,全面提升黑土地地力和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近些年,该市连续获得全国产粮大县、全国绿色高产高效行动示范县,还获得全国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百强县”等荣誉。
来源:农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