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云南普洱茶,茶友圈子最为津津乐道的当推云南六大茶山,其次当是村寨,著名的村寨有麻黑、张家湾、帕莎、丙山等地。
这些都是地名式的交流倾向,但除了这些,还有一样是常常受人忽略的——茶庄。
茶庄,顾名思义,是从事茶叶经营的场所,绝大多数的茶庄是从客栈的形式发展而来,真有个比较:茶栈相当于饭店餐馆角色,茶庄便是公司客体。
盛名之下的茶庄更是相当于上市公司。
我们今日要讲述的当是同庆号,同庆号属于易武,易武又属于六大茶山之一。
据口碑流传及易武《茶祖史话》记载,易武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225年,自是历史悠久。
后世多有经营,但并不是主要业务,茶叶在古时的使用多以药引为之,清热解毒、醒脑明目是最大的药治。
同庆茶庄的历史,整体来看,属于百年老字号无疑,其始建在乾隆元年(1736),一直延续到建国,创始人属于刘姓,其名不可知,但以刘姓作为经营的主体生命线却延续到同庆号的前世今生。
同庆取自普天同庆之意,作为乾隆元年,是否有着和国号和新皇登基相匹配的意韵,这已不做考据,但寓意吉祥,祝福美好这层意思是相当明显的。
茶庄的历史合乎一切组织的运行:创建、起步、发展、兴盛、衰落、灭亡。细心地朋友可能还联系到王朝的兴衰更迭。
茶庄的经营让刘氏攒积了前行的资本,普洱茶在1735年成为清廷贡茶时,身份的进阶,给茶庄发展递接历史大势,王宫贵族和社会上层的喜爱注定了同庆号将受命运的青睐。
清光绪年间,同庆号庄主刘顺威曾被清政府诰封为奉直大夫,刘顺成去世后由其子刘葵光(向阳)、刘芸光(湘晋)两兄弟继续经营。
同庆号在1900年之前,一直属于岌岌经营的状态,当精明强干的刘葵光从老父刘顺成的手中,接过同庆号茶庄的家业时候,已然要迎来强盛局面。
刘葵光系清朝秀才,曾被朝廷诰封为奉直大夫、知州(次五品),群众称之为刘大老爷。官员的身份,给茶叶经营带来了巨大方便,身份本身便是地位和权力的象征。
其人本身也精明能干,富有道德律和责任心,在他手下的茶庄,很快便达到经济的饱和点。
在1915年的时候,其实力和规模已经超过易武其他茶庄,成为云南最大的茶号。
刘葵光的官员身份,加之与土司署又有姻缘关系,同庆号集天时、地利、人合于一体,年收购、加工、贩卖茶叶500、600担,拥有资金20余万元,营业额30余万元,骡马30余匹、驼牛40余头,茶叶主销日本、韩国、南洋一带及我国港台地区,颇受好评。
从数字看,这在今天算不得什么,但以当时的购买力来看,已是商贾巨鳄的强大实力。
仅以运输脚力的马牛来看,放今天相当于30多辆宝马、40多辆奔驰。更何况远销海外,扬名国际。
高明之家,鬼瞰其户;品牌之盛,跟进者众。
随着同庆茶庄的不断发展,其茶叶的仿造者便接头续尾。其中,重要一点便是商标。
1920年以前,同庆号的商标是“龙马商标”,其样式为红色内票,上部绘有同庆号字样,中部是白马、云龙、宝塔图案相互吻合的图式,下部是茶庄简历及茶叶质量介绍。
商标之争,自来事涉荣誉权经营权产品之争,当久流市场的同庆号茶庄,给奸商和无良客打着虚名的头衔,殃害市场秩序和百姓消费者时,一场名与利的角逐和置喙便预定了基调。
这考验着掌门人的智慧和经营者的战略。
刘葵光以老狐狸般的眼光审视着商机,他几十年的商场沉浮和宦海之涉,都让他从容不迫的应对着一切挑战。
民国九年(1920年)8月,刘葵光将龙马商标改为白底蓝字的“双狮旗图商标”。
上印“商标”、“同庆字号”,内票印有文字:启者,本号向在云南易武茶山,选办易武正山细嫩馨香茶叶,加重萌芽精工督造,发往香港销售,驰名中外,为士商所尝鏊,近来假茶渐增,仿造愈众,以致鱼目混珠,真伪莫辨,且有无耻之徒假冒小号招牌,希图渔利,是以本主人有鉴于此,特设法维持,故自庚申年八月改换双狮旗图为记,贵客赐须务请格外留心,认明图记,免被他人以伪乱真则幸甚焉。
知情的朋友一眼可看出这一招的巧妙,不知情的朋友可能晕乎,奇怪为什么商标一换,会冲碎假茶风波。
一者在名,为自己的茶叶正名。古来名重于器,要想赢得赞誉必获得“名”,故“本号向早云南易武茶山”是地利之名。
二者在于阐述事实,廓清详情“以致鱼目混珠,真伪莫辨,且有无耻之徒假冒小号招牌,希图渔利”。
至此,便极大挽回自己的声誉,商业第一贵在诚信,这是挽回荣誉之措。
盛极必衰,后继难再。
1941年和1942年,刘葵光及刘芸光两兄弟相继去世,由刘葵光儿子刘鹤年继续经营家业,至此同庆号的茶业停顿了下来,倒走下坡。
1956年之后,同庆号的房子收归国有,后人四散离开,而易武同庆号悬挂数十载的铜匾,则在1958年大炼钢铁中投入了暴虐的熔炉,葬灭在余烬当中。
历史一下子转折了,同庆号也消失在了时间的拐角。今天,依旧有同庆号的商标,但却再也 不见历史锈迹。
今天同庆号家族后人刘作顶、赵保平承接祖宗制茶及修身之古法,延续了同庆号龙马精神的血脉,励精图治,发扬同庆号见义勇为之精神,以“易武同庆号”、“刘大老爷茶庄”为商标,制作出品质精良的普洱茶品。
茶庄已远在历史的旧纸中,茶的精神却延续到了后代血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