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不夸张的说,就我个人而言《长安三万里》是近几年来最好的动画电影,也是最适合提升孩子审美的一部作品。
因为以往带娃看过的动画电影,多多少少都是把心思花在讨好孩子上,一般都是从神话故事里找一个耳熟能详的,加点现代思维来改编,能把孩子逗笑了,电影也就算成功了,当然,这没什么不好。
而《长安三万里》这部动画电影竟有些“艺术史气”,更是一部颇有风骨的作品。至少看过这部电影后,娃问了我一个她从未触及到的知识盲区——什么是风骨?
在看之前,因为知道是关于唐诗的电影,我还特意翻了翻手头的《唐诗三百首》,回忆几首学生时代背过的诗,捡起来默诵一遍过下脑子。一来是我平时喜好书法绘画,总离不了题诗写句的;二来带着娃去看时好显摆一下,没想到还押错题了。
因为在看完第一遍后,她不停的问了我包括什么是风骨之类的,好多唐诗以外的问题,我一时还真回答不上来,所以决定带娃去二刷,去专门解释何为风骨和其它的问题,娃也特别积极。
这次为了不在娃面前丢脸,我疯狂查了资料,有备而来。我还把这些《长安三万里》关于风骨,关于美学,关于唐诗以外的“艺术史”总结了一些,分享到了家长群里,没想到还被老师点名表扬了,娃从来没这么崇拜我,开心。
下面分享给大家,无论带着这份“艺术史”去二刷电影,还是参考里面的小知识在暑期游览,真的能潜移默化的提升娃的审美。
体肥腿细的马片中的马,体肥,腿细,追求的显然是唐韵风格。参考自【唐昭陵六骏石刻】这类唐朝文物,以及唐朝著名画家韩干的作品。
【唐昭陵六骏石刻】是唐贞观十年(公元636年)立于陕西省咸阳市,唐太宗昭陵内的六块马的浮雕石刻,六马分名【拳毛騧(guā)】【什伐赤】【白蹄乌】【特勒骠】【青骓】【飒露紫】,“飒露紫”和“拳毛騧” 被盗流失海外,其余四块现陈列在西安碑林博物馆。划重点,恰逢暑期可以去西安碑林看看。
再说韩干的《照夜白图》,天宝三年,唐玄宗远嫁义和公主,宁远国王回赠两匹汗血宝马,玄宗为其取名“玉花骢(cōng)”和“照夜白”。
“照夜白”被唐代画马第一人韩干画了下来。因 “玄宗好大马”,所以这幅画是唐玄宗最喜欢的一幅画,也是中国艺术中最著名的关于马题材的绘画之一。很可惜,现存于美国大都会博物馆。但足足画了16匹马的《十六神骏图卷》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带娃有目的性的去逛博物馆也是暑期不错的选择。
唐朝以胖为美,这个胖不是指肥胖,而是指丰满圆润。所以唐朝画的马也不例外,都是粗脖丰臀,肥硕健美。
包括电影里的人物也是“上身长,壮,下身短”的风格,很明显这也是参考【唐俑】风格来做的,唐代人崇尚孔武有力,所以塑造的唐俑,夸张上半身比例,缩小腿的比例,来突出雄壮威武。
你看中国早期经典动画片中,其实有很多都是这种比例的。这才是符合我们中国文化的审美。
中国国家博物馆,洛阳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等很多博物馆都收藏有【唐俑】。
弹铗(jiá)而歌铗指的是剑,所谓弹铗而歌,就是一边敲打着剑,一边歌唱,用现代话说就是“击剑而歌”,电影中,哥舒翰等人都曾击剑而歌,这是古人悲愤落寞时常有的一种抒情方式。而这【弹铗而歌】更古早的意思则出自《战国策》中的一个典故。
指的是冯谖(xuān)用铗子弹奏歌曲以表达自己的需求,希望能得到孟尝君的重用。成语【冯谖弹铗】就是这个意思。
谪(zhé)仙人电影中,贺知章评价李白是“谪仙人”,出自《新唐书·李白传》:李白至长安,往见贺知章,知章见其文,叹曰:子谪仙人也。
【谪仙】原指被贬入凡间的神仙,引申为赞扬才情高超,清新脱俗的人物,犹如天上被谪居世间的仙人,“谪”本身就是罚罪的意思。
李白在《玉壶吟》中还赞赏过东方朔是“谪仙人”——世人不识东方朔,大隐金门是谪仙。杜甫,宋朝的苏轼等极有才能的文人都曾被称为“谪仙”。
经折(shé)装电影中,多次出现李白和高适看书的场景,皆是【经折装】,这是图书装帧方式之一。
它是从【卷轴装】演变而来的,因卷轴装展开和卷起都很费时,改用【经折装】后较为方便。以卷子长幅改作折叠,成为书本的形式,前后粘以书面,佛教经典多用此式。凡经折装的书本都称"折本"。
为什么拿出来说,因为如果出现【线装书】可就贻笑大方了,线装书是在明朝的时候走向成熟的,在玄宗时期,大部分书籍装帧依然是传统卷轴装,也有经折装。
《河岳英灵集》没有杜甫的诗电影最后,小书童对高适说《河岳英灵集》中没有杜甫的诗,是他写得不够好吗?确切的说,是比他好的大有人在,当时他实在排不上号。
比如李白当时有名吧,但并非是顶尖的。还记得片中李白去黄鹤楼要题诗,但当他看到崔颢的那首“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的诗后沉默了,锐气大挫,原来天才也有惜天才的时候,崔颢的这首《黄鹤楼》确实写得太好,好到几乎无人能比。
所以,崔颢等当时很多的诗人都在李白之上,王维在很长时间内都被认为是当朝第一,至于杜甫,在当时就更未有太多人注意,杜甫在生前并未得到如现在的名声地位,直到他去世五十年左右,才得到韩愈、白居易、元稹等人的推崇。
所以片中提及杜甫的诗没有收入《河岳英灵集》。一个原因就是杜甫在《河岳英灵集》的编者殷璠眼里,只是当时的一个普通诗人,而作为一本玄宗年间的诗歌选集,里面所收录的作者和诗都是当时顶尖的,但对今天的观众来说并非都是当时最顶尖的诗人。
李白受道箓电影中,李白让高适和杜甫陪着他去济南受道箓,这件事是真的。
见于《全唐文》卷四百三十七〈李阳冰·唐李翰林草堂集序〉中,“请北海高天师授道策于齐,州紫极宫,将东归蓬莱,仍羽人,驾丹丘耳。”大唐天宝三年(公元744年),李白在齐州(今山东济南)正式受箓入道。
用李白自己的话来说,他已“名在方士格”了。【受箓】是一种道教仪式,你受了道箓之后,你就是一个正式的道教徒了,从此以后你还有了给别人做法事的资格。
李白受道箓是历史真实事件,是他生命中极为重要的一个时刻,但这个情节并不不具备多少可看性,尤其对于孩子而言,但《长安三万里》肯花工夫去虚构重现这一场景,显然是为了塑造人物心灵的发展与变化,也是李白这个人物的风骨之一。这种情景,不知超出每一秒都在使劲想“讨孩子笑”的动画的境界多少。
风骨最后,聊聊这部电影的风骨。虽然是一部动画电影,但他敢于呈现大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节点,将人,诗,和史融会贯通,荡气回肠!
影片的前半段,随着老年高适对往事的回忆,李白、杜甫、孟浩然、王昌龄、张旭、王维、岑参等明星诗人一一登场,展现着盛唐炙热的文化活力。张扬,洒脱,波澜壮阔,这是诗人,文人的风骨!
而到了后半段,随着安禄山,郭子仪,哥舒翰等名字的出现,影片的基调急转直下,昔日的明星纷纷陨落,有的被贬,有的被流放,还有的含冤而死。乱世注定是郭子仪,高适这种人的舞台。那个在盛世舞台上表演杀人技而不被赏识的高适,终于有了用武之地。
而此时的诗人才子们呢,纷纷被战乱的洪流裹挟,李白投靠永王李璘,犯了谋逆之罪;杜甫被安史叛军俘虏,侥幸逃脱;同样被俘的王维被安禄山带到范阳,接受了伪职,成为一生的污点……
大部分观众都喜欢影片的两段高潮,一段是李白的《将进酒》,用如梦似幻的奇观场景,呈现了诗句的华丽洒脱;
另一段则是高适的大破吐蕃军,用恢弘壮阔的场面调度,勾勒出战场的热血与激情。其实这两段分别代表了两位主角的人生轨迹,一文一武,相衬相映,出世入世,相得益彰。
尤其以高适的视角去串联这个故事,更能让普通人有强烈的代入感:举荐宴会上拼命舞枪到底没选上我,路上相救的琵琶歌姬没有看上我,与消极厌世的裴十二比武也输了。
带一只马队出关半年最后狼狈撤退,我曾经交心的朋友有了新的权贵和文人雅士朋友,但我都不怨恨和气馁,安心做事,等待风起。这是高适的风骨,武将的风骨。
在电影的宏大叙事下,这两种人生选择成为了两种价值导向。但它并没有给观众一个答案,事实上也是没有答案的,历史正文不是答案,教育也不是答案,诗歌写的也不是答案,答案在我们各自看过世事后的眼中。答案是自由的,这是电影的风骨。
最后说一点让我还特别喜欢的一点,全片从头到尾,都没有出现玄宗杨妃以及皇宫场景,我想这是有意为之,因为重点不是那些骄奢淫逸的权贵,而是这些英姿飒爽的文士奇才,是他们的快乐畅意与痛苦压抑。是这种处理没让电影落入俗套。也让我更期待这个团队,这个导演下一部拍宋朝,拍苏轼,柳永,李清照他们吧!
证哥
适合成人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