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玲这个名字在影视圈里已经成为了标志,她以自己的才华和对电影的执着,在导演之路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她的两部作品《你好,李焕英》和《热辣滚烫》就像两颗璀璨的星辰,在中国电影票房榜上闪耀着光芒。
《你好,李焕英》以54.13亿的票房位居第三,《热辣滚烫》也取得了34.17亿的好成绩,位列第14位。
这些数字不仅见证了贾玲在电影领域的影响力,更展示了她背后付出的努力。
宣传热潮过后,贾玲逐渐从大众视野中低调起来。
她很少出现在公众场合,偶尔露面也只是为了重要的事情。
比如师傅冯巩的寿宴,现场热闹非凡,亲朋好友齐聚一堂,贾玲满脸笑容地送上祝福,师徒间的深厚情谊让人感动。
还有一次白凯南的演出,贾玲特意到场献花,舞台上的灯光打在她身上,那温馨的一幕让人难忘。
此外,她还参加了鲁豫有约的采访,分享了许多个人故事和感悟。
大部分时间,贾玲都投入到新电影《转念花开》的拍摄工作中。
今年春晚彩排时,也没有看到她的身影。
春晚可是很多艺人梦寐以求的舞台,但贾玲却把精力都放在了幕后创作上,可见她对新作品的重视程度有多高。
那次与鲁豫的访谈视频长达半小时,内容丰富,每一句话都是贾玲的真实情感和深刻感悟。
贾玲提到拍《热辣滚烫》那一年,时间仿佛按秒计算,每天都在健身房里挥洒汗水,减重100斤可不是一件轻松的事。
想象一下,贾玲每天在健身房里,汗水不停地流,每一个动作、每一秒钟的坚持,都是她向着目标迈进的见证。
这种努力和坚持让人心生敬意。
《你好,李焕英》的成功后,贾玲一度陷入迷茫。
赵英俊的离世让她深刻感受到生命的宝贵,也开始思考未来的方向。
然而,这部电影改变了很多人,许多人因为看了电影而选择回家,不再与家人争吵。
这股力量让贾玲意识到自己可以为观众做更多有意义的事,于是《热辣滚烫》应运而生。
这部电影传达的核心思想是“活着就是胜利”,每个人都有独特的价值。
贾玲说:“我本人是乐天派,我有发现善良的眼睛和心。”
她在《热辣滚烫》中塑造的杜乐莹这个角色,十年间经历了巨大的变化。
十年前,杜乐莹遭遇不幸,选择了蜷缩在家;十年后,再次遇到同样的事,她选择了极端的方式。
这部电影想告诉那些能共情的人,如果不学会爱自己,生命就会陷入无尽的轮回。
贾玲希望通过电影传递一个信息:珍惜自己,看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
贾玲强调,《热辣滚烫》并不是一部减肥电影。
她回忆起自己最胖的时候,观众并没有恶语相向,反而充满关心。
当看到这些暖心的话语时,她明白了观众对杜乐莹这个角色的认可,看重的是角色所传达的情感和力量。
贾玲的动力来源于观众。
她坦诚地说自己不知道为什么,世界好像只有“情”这一样东西。
她觉得自己演的就是观众,将大家的能量集中到杜乐莹身上。
《热辣滚烫》上映后,贾玲意识到要想继续在电影这条路上走下去,就得长大成熟起来,不能再像以前那样。
“当看到观众那么多需要的时候,我的人生好像找到了方向。”
贾玲回忆起拍《热辣滚烫》之前,心里想的就是自由散漫地过一辈子。
《你好,李焕英》成功后,她曾感到迷茫,不知道接下来该做什么。
后来她发现,做一件事能让大家变好,做另一件事也能让大家变好,一下子有了好多方向,这也让她的人生有了新的目标和动力。
贾玲透露拍《你好,李焕英》时,她跟别人说了好多话,可别人听不懂,这让她感到特别孤独。
从《你好,李焕英》到《热辣滚烫》这三年的时间里,她学了很多专业知识,看了数不清的电影,甚至读了好莱坞编剧手册,但后来她发现这些都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
有一次训练完后,她眼神空洞地坐在那里,周围的人都不知道她心里在想什么,那种孤独感估计只有她自己能体会。
贾玲很少在拍电影时哭,但在知道要晚杀青那天,她在车里嚎啕大哭。
后来她通过大冰知道了医生的故事,那个医生总是给病人垫付医药费,自己得了癌症都顾不上,还在外地飞回来做手术,一边吐血一边连线希望所有病人都能身体健康。
这个故事让贾玲特别共情,她表示以后一定要拍一部展现这位医生精神的电影。
贾玲有一个终极梦想,那就是拍一部情景喜剧。
她认为情景喜剧代表着一个时代,充满了情怀。
她想拍的内容都和民生息息相关,比如健康生活的小妙招、体检注意事项、女性乳腺防护知识等。
她甚至想着告诉那些想用几万块钱做小买卖的人,要用什么样的东西,大概能挣多少钱。
这些“单元”她已经有了明确的创作方向,连想要邀请的演员也心中有数。
要是真能拍出来,肯定又是一部走进观众心里的好作品。
在那次访谈的最后,贾玲提到新作品《转念花开》,她一直在考虑要不要重拍一个没有自己出演的版本。
她觉得《热辣滚烫》确实没太照顾到自己的感受,所以从现在开始,她打算更多地关注自己的感受,要好好活着。
至于还会不会去做综艺,她很干脆地说“没想过。”
贾玲就是这样一位真实又有想法的人,在电影的世界里不断探索,期待她后续能给我们带来更多精彩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