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50年,美国侵略朝鲜,将战火烧到中国边界,出于保家卫国的目的,中央做出抗美援朝的决策,组织志愿军同朝鲜人民一起抗击美国侵略者。
在朝鲜战场中,涌出许许多多的忠义人士,他们前赴后继、死而后已。
他们有的从抗日战争中结束返家没多久,有的还是青春洋溢的大学生,有的刚刚娶到老婆,为了保卫家园,,一个个平凡而又伟大的人,义无反顾地投入战场。
在国家危难之时,每一个公民都拿出自己的一份心力,年轻的刘禄曾也不例外,她一听到国家需要人才,赶紧去报了名。精通英语的她在战场上起到了良好的辅助作用,美军还给她取了个名字,叫做“战地夜莺”。
好巧不巧,这位战地夜莺在1979年4月份,一次赴美出差任务中,居然就碰到个“老熟人”。
一位受过刘禄曾关照的美国战俘认出来她,提到朝鲜战场两人的交集,刘禄曾也感到非常惊讶,竟然在这遇到了她审讯过的俘虏詹姆斯·柏特纳。
两个老人激动地拥抱在一起。旧人重见,刘禄曾内心很是激动,透过旧人旧事,仿佛能窥见过去那段峥嵘岁月,无意中也翻开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书页。
上海小姐的参军梦1928年刘禄曾出生在上海的一家不错的家庭,她的祖父是刘秉章,是清朝的四川总督,父亲在上海一家知名银行就职。
凭借着这样优渥的家庭条件,刘禄曾从小就能受到良好的教育。1947年,刘禄曾不负重望考入上海东吴大学法学院国际法专业,当时大学生在社会上是非常稀缺的。
受到了自家祖父的影响,刘禄曾对于军人有一种天然的向往,再加上经历过抗日战争,更加坚定了刘禄曾想要报效国家的决心。
甫一毕业,她立马就递交了解放军文工团的职位申请,但因为家庭成分原因未能被录取。刘禄曾很是失望,她的军人梦无奈暂时搁置。但总算是皇天不负有心人,刘禄曾很快就等来了一个机会。
朝鲜战场面对的是美国的士兵,语言不通一直是一个问题。
由于语言不通又缺少翻译,抓获的俘虏难以沟通,缴获的军事文件也无法解读,严重地影响办事效率。
中央开始向各地征召英文人才,刘禄曾听到消息后欣喜若狂,她在大学时的英语水平很好。
如今大好的机会摆在眼前,刘禄曾立马就去跑去报名,精通英语的她很快就被录取。1950年12月,刘禄曾跟随着大部队的车子,一路开往国界线,跨过鸭绿江,奔向战火纷飞的战场。
刘禄曾等10位青年跟着车队来到了志愿军第九兵团政治部敌工部。还没来得及整理行囊,刘禄曾就被安排上了工作,负责翻译缴获的美军军事文件和战利品。
刘禄曾一开始非常有自信,但理论和实际总是有出入的,刘禄曾刚来到营地就被好好上了一课。
军事文件中的英文晦涩难懂,通篇夹杂着专业术语,给刘禄曾的翻译工作增加很大的难度。
但刘禄曾性格像她祖父,坚韧不拔、好胜心强,越是困难的问题她就越想把它解决。刘禄曾一边勤学苦练,一边拼命工作。
生硬拗口的专业术语就在本子上记录下来,多看多背诵,牢牢记在脑子里,多看几次就明白多了。
休息时间里刘禄曾勤翻词典,疯狂汲取书本的知识。在争分夺秒的学习中,刘禄曾的英语水平得到飞一般的提升,工作效率也慢慢提高。
在往后的工作中,刘禄曾也保留着这股子的较劲,将工作完成得非常出色,一度受到了上级的表扬。
在战争过程中,我军俘虏了大批联合国军,战俘被押送至俘虏管理团收容所。
第一次见到“联合国军”的俘虏,刘禄曾印象很深刻,一大群人被捆在一起,蔫了吧唧的,各种肤色的人都有。
上头对俘虏的问题很是头疼,中方的政策是优待俘虏,以教育、感化为主,使俘虏主动坦白一切。但是这群俘虏非常不配合,不肯说出解放军要的信息。如果能够从俘虏口中撬出来战争的关键信息,将对整个战局大有帮助。
上头把任务交给了刘禄曾及其他21名翻译,一来交流不是问题,二来战俘对翻译的防备心没有那么重。
刘禄曾一开始的审讯并不顺利,战俘看来的人是个小姑娘,轻蔑地说着看不起她的话。
刘禄曾不服输的劲儿又上来了,她铆足了劲恶补军事知识,掌握军事用语、军队编制、军事纪律等,还练习了谈判技巧。
渐渐地,营地战俘发现这个女生对于军事理论头头是道,讲起话来凌厉直接,对她的轻视慢慢减少了。
从少女到审讯官刘禄曾对待战俘的态度从不轻慢,尊重了作为战俘的人格尊严,她的态度消弭不少战俘的抵触情绪。
在审讯过程中,刘禄曾很会找方式方法,对待每一个战俘都有不一样的策略。
对于抵触情绪不强的,她循循善诱,问他们有没有考虑过自己的孩子、父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战场上谁不是有父母有孩子。
战俘被她的一番话感动,肯老实回答问题。还有些战俘态度则非常强硬,刘禄曾也不对他们客气,义正言辞道指责美国政府的侵略行为,令对方哑口无言。
詹姆斯就是刘禄曾曾经审讯过的俘虏之一。当时詹姆斯非常不愿意配合解放军的审讯,问起话来都是一问三不知,典型的油盐不进。
刘禄曾旁敲侧击,知道了詹姆斯是美国佛罗里达州人,从小就信仰基督教。刘禄曾就跟他聊上帝,唠唠家常,詹姆斯渐渐放下戒备,还会主动讲起自己参军前的故事。
“我因为偷车,要被监禁,而政府说去朝鲜便可以免除。”
刘禄曾通过他的一番话了解到,这是美国联邦政府欺骗宣传,掩盖了朝鲜战争的不正义性,诱导了一批批美国人参加朝鲜战争,詹姆斯来战场的本意也不是为了侵略。
而令詹姆斯没想到的,一上战场他就被俘虏了。刘禄曾义正言辞地讲出了美国政府的侵略实质,詹姆斯也明白过来保护朝鲜人民不被中国侵略只是美国政府的虚假谎言。
美军的战机经常在战俘营上空盘旋扫射,我军后方时不时受到炮弹侵扰,经常要被迫更换避难地。
一次转移中,有个战俘发了高烧,刘禄曾发现此人正是詹姆斯。她赶紧找来军医给詹姆斯治病。詹姆斯病好后,有时也会主动透露出一些军事情报。
鉴于詹姆斯态度良好,战争结束后他就被放了,詹姆斯也随着队伍回到美国,他遗憾的就是在走之前没见到刘禄曾。
詹姆斯现在已经是白罗克博物馆的餐厅经理,而刘禄曾又正好参加了这次餐会,种种巧合之下,两个人又见面了。
再次相遇,双方皆唏嘘不已。在战俘营受到过刘禄曾的关照,詹姆斯一直记在心里,这次意外的遇见,詹姆斯才终于有了机会表达感谢。
而刘禄曾也与詹姆斯聊起了当初那段难过的战争岁月。
刚到朝鲜的时候,刘禄曾非常不习惯,在家里她是娇贵的大小姐,有佣人伺候着,到了战场上,谁都无暇顾及他人,得学会自己照顾自己。
朝鲜冬天十分寒冷,行军路上又要简装便行,刘禄曾裹着部队发下来的棉军装,冷得发起抖来,厚厚的军大衣抵挡不住冷冽的寒风。
到了夜里,气温低至零下几十度,军人在野外找个避风的地方就能凑合睡上一觉。
朝鲜的冬天飘起雪花来,在野外就更不好过了,大家三五成群地靠在一起,又冷又累,刘禄曾很难真正睡着。第二天起来,有的战友就永远的闭上了眼睛。
战争局势多变,刘禄曾跟随军队不断辗转,亦步亦趋地跟在大部队后面。哪怕脚都给磨破了,刘禄曾也是咬牙坚持着,从不掉队。
有次因为脚磨破了走不动路,战友们关怀她,让她坐在水牛背上,她到现在想起来还是很不好意思。
日复一日的行程中,刘禄曾默默坚持,她的步伐越来越坚毅,身上培养出了成熟女兵的气质。
志愿军在美军的炮弹侵扰下,几次中断补给线,使得坑道的部队几乎弹尽粮绝,断水断粮的情况时有发生。
极寒交迫的同志们没办法,渴极了就只能去外面接点雪水来喝,就着雪水吃着土豆。在那里炒面是好一点的食物,但其实就是小麦粉裹上油水一炒。
刘禄曾工作的地方就是由几个弹箱搭建成的临时工作区,几个人吃住工作都挤在一个坑道里,里面的空气不流通。
狭小的坑道里挤着几个翻译还有一台广播,平时连活动身体都做不到,出去上个厕所都要费老大劲。为了少上几趟厕所,刘禄曾干脆吃很少的东西,在这洗澡就更不可能了。
哪怕战争生活再苦再累,刘禄曾也没有抱怨一句,表现得完全不像是一个从小养尊处优的小姐。
也是因为大家在一起躲过炮弹睡过坑道,刘禄曾和战友们的感情非常深厚,收获到了友谊和爱情。
也是在一次次的磨练中,刘禄曾锻炼出坚强的体魄和钢铁般的意志,整个人的形象和气质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如果说,她在上海是一棵娇嫩的小草,到了这儿,已经成为了可以独当一面的参天大树。朝鲜战争的经历对刘禄曾而言,更像是熔炉中的历练,只有经过千锤百炼,才能成为坚硬的钢铁。
朝鲜战争进入后期阶段,为了加快战争进度,1952年底,刘禄曾奉命调到第24军政治部敌工科,随广播小分队上前沿对敌进行英语广播,这是刘禄曾第一次上前线。
炮火在眼前炸开,子弹从面前穿过,稍有不慎就会被炸个血肉模糊。战场上残酷的一面血淋淋地展现在刘禄曾眼前,经历过枪林弹雨的洗礼,刘禄曾没有轻易退缩。
她和4名志愿军战士、2名朝鲜人民军战士,携带一台小型手摇发电机、一套大功率播音喇叭,在上甘岭的前线上开展对敌广播工作。
“到前沿阵地去,必须要过炮火封锁线这一道关。”刘禄曾回忆。
在后勤运输的必经之路上,被美军设下了好几道封锁线,方圆几里被炮弹轰的寸草不生,更何况人能走过去。
她就和运输队一起,躲着炮冲过封锁线,有时候炮弹就落在脚边,跑过去才能活。这样九死一生的日子,她在前线每天都要经历。
刘禄曾还负责着一项重要的工作,上头下来指示要对敌军进行隔空喊话,消磨敌军的斗志。
刘禄曾就每天冒着生命危险上前线喊话,拿着一个长柄喇叭,透过坑道的洞眼,对联合军队进行广播大喊:“We want peace!We hate war。”
美军并不买账,依旧顽强抵抗。刘禄曾发现强势的喊话不仅削弱美军气势,反而遭到了强烈抵抗。
刘禄曾换了个方法,正值圣诞节前后,是美国人民的一个重要日子,刘禄曾播放起了《铃儿响叮当》《欢乐颂》等圣诞歌谣,美军那边居然没有人开炮,直到歌声唱完。
浓烈的思乡之情触发了美军的厌战情绪,美军只好暂时撤退。
直到1953年停战前夕,刘禄曾再次接到上前线的命令,开展对敌广播。
刘禄曾每次在前线转播谈判进程,美军那边都是静悄悄的,气势上明显低迷了许多。其实双方都在企盼着停战的那一刻。
1953年7月27日晚10点,中美两国签署停战协议,刘禄曾朗读完毕,战场上是一片沸腾。
刘禄曾和战士们激动地爬出战壕,美军士兵还没见过刘禄曾,才发现这声音的主人是个年轻貌美的姑娘。
刘禄曾和战友们一起用英语大喊:“We want peace,we hate war。”经历了战争的炮火才知道和平来之不易,刘禄曾真心地不希望再有战争发生。
多年以后,刘禄曾的声音被美军这样形容:“她的声音就像夜莺一样动听。”
1953年 10 月,刘禄曾回到了祖国,与爱人调到南京军区工作。
刘禄曾在战争中表现优异,得到领导的赏识,再加上其出色的英语交流能力,她被任命为中国国际旅行社南京分社美大部经理,专门负责接待赴华旅游的美国客人。
也是在这次工作的机会上,刘禄曾陪同吴贻芳来到她的母校,在参观完白罗克仓博物馆时,好客的馆长执意留下他们参加会餐。
巧的是,詹姆斯又正好是这家餐厅的餐厅经理。两个因为朝鲜战争发生交集的人,在和平年代下又一次相见。
尽管刘禄曾的面容已经有了岁月的痕迹,不再身着军装,但她站在那里,还是一脸饱满的精气神,身上一直带有着“战地夜莺”的身影。
只有经历过战争的人才能体会,现在的和平是他们抛头颅洒热血搏来的,祖国的繁荣昌盛离不开一代代人的努力。
最后,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