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流浪地球》的上映,迎来了中国原创科幻大作的光环。
它以一己之力把中国科幻带到了世界级高度!
“中国科幻元年”也就此诞生。
如今第二部《流浪地球2》上映,让我不禁再次发出阵阵感叹:这电影,这想象力,真牛!
真搞不懂为啥网上有故意来黑《流浪地球2》的,明明是一部2D电影,还说3D眼镜掉地上,这些黑子怕是别有用心之人吧!
再看看纽约时报评论《流浪地球2》的文章,那真是酸味刺鼻了屏幕。
科幻作家王晋康说:
中国的科幻也谈普遍人性,也有上帝视角,只不过上帝并非白皮肤,而是一位曾饱受苦难、满面沧桑的黄皮肤老人。
看到我们也有这么优秀的科幻大片,输出中国文化价值观,他们急眼了!
就凭这些,我们就应该多去支持小破球2!从目前的口碑和票房成绩来看,《流浪地球2》也并未辜负大众期望。
上映已经7天了,这部电影在国内的热度很高,甚至吸引到了以美国、俄罗斯等海外影院的排片,场场爆满。
且海外观众超过95%的好评率,让这部电影的名气一路飙升。
同时,它也证明了中国科幻电影的潜力。
所以,《流浪地球2》绝对是必看的超值电影。
4年的时间证明,《流浪地球2》无疑是一部出色的国产科幻电影。
开场10分钟,电影就来了大招。
太空电梯以直冲云霄的速度飞上天空,加上快节奏和刺激的配乐,观众的心立马就燃了起来。
《流浪地球2》的特效好看,是在肉眼可见的感官基础上升级,用海量细节构筑起丰富而扎实的真实感。
而且这些特效中,全部包含着一种广阔天地、宇宙洪荒的中国诗意式审美,影片中那些令人叹为观止的视觉奇观,其实都是根植于我们这片深远文化底蕴的土壤下。
也正如片中的移民计划,都是取自中国的典故一样。
早在电影上映之前,原著作者刘慈欣就说道:这一次(流浪地球2)剧组准备了超10万字的世界观概设,字数比原著《流浪地球》还要多。
相比第一部,《流浪地球2》不仅时间线上更为跨越,而且面临的危机更艰难、更复杂。
编年体的叙事手法也能让观众更为直观的代入角色中。
甚至请来了中科院的顾问团队为电影质量把关,将“数字生命体”等更大命题概念加入到《流浪地球》体系中。
所以能看到,片中展现的广袤想象力,都能与观众产生灵魂深处的冲击。
从品质上来看,是一个制作精良和更完美科幻体系的产物。
在导演郭帆和4位国内顶尖编剧的执导下,电影完成度很高,无论体现在道具化服、特效、配乐、还是演员、剧本上。
在这种成熟条件下,《流浪地球2》节奏得当、剪辑精心,镜头灵活穿插出“如泣如诉如赞礼”的效果。
《流浪地球2》讲述了计划2500年,100代人的流浪之旅。
这个庞大的故事线人物众多、情节复杂。
主要围绕着“移山计划”和隐藏任务“数字生命计划”两部分展开。
它详细描述了“流浪地球”计划诞生的原因和过程,以及人类为生存做出的努力和探索。
相较第一部人类带地球跑的故事,它更类似于前传——人类如何应对星球灾难的故事。
因此也不用担心没看过第一部而害怕跟不上剧情。
我很惊喜的是《流浪地球2》在继承了前作“拯救地球”世界观的前提下,明显有着更高的信息密度,和对科幻、人性更多的探讨维度。
首先它有着更新奇的设定、恢弘的想象力、冷峻的科幻内核、出色的视觉效果和令人目不暇接的细节。
甚至有许多意料之外的破防瞬间,比如刘培强、图恒宇两位无法割舍亲情的父亲。
比起太空难民营、外星人、诺亚方舟等设定,《流浪地球2》显现出更宽广的胸襟和深厚的关怀。
对于电影而言,技术可以学、特效可以砸,可精神起点的高低,却不是好莱坞电影所能营造出来的!
就像是电影中地下城的赛博朋克景观,多了亲切熟悉的烟火气。
还有月球空间站、超高端量子智能计算机550W、太空电梯、飞行器的能源供应、反抗军无人机、太空站休眠舱的脱离程序等惊奇设定。
而笨重敦实的机动卡车,甚至是行星发动机大型炼钢炉的内部构造,这些特效画面都远比第一部精细许多。
而为了完成以上这些效果,导演郭帆和特效剧组92人历经3年半时间,绘制出了102个科幻主场景棚,6000多个特效镜头、5000多张分镜头手稿,制作了95000件逼真道具,布景面积高达90万平方米。
以及特意从北京电影学院聘请了20多个专业老师给电影“挑刺”、指错等工作。
甚至还专门成立了一个“UI部门”,为的是做出片中航天器上运行的代码画面,使得显示效果更加真实。
这些举措让《流浪地球2》带头完成了中国科幻电影的又一次挑战。
所以在这部电影里能深刻看到,摸着石头过河的4年时间里,国产CG特效和技术进步了多少。
在18年拍摄第一部的时候,很难想象《流浪地球》剧组们为了一件电影中常见的宇航服制作花费了多少时间。
而4年后,《流浪地球》剧组已经能熟练运用各种新技术组合,有着自主品牌的3D数字车床,能生产各种逼真的太空道具,以前生产1套宇航服道具的时间现在能制作20套。
这还仅仅是服装道具的一小部分体现,更别提逼真的搭景棚、后期制作等。
往往,真正的大制作不是上天入地,而是细致入微。
片中,我们看到了已经离开我们的达叔,虽然只有短短的5秒钟,但看了眼泪还是止不住的打转。
特效之外,《流浪地球2》的另一处惊喜是——两位主演吴京和刘德华。
因为在上一部中,吴京饰演的刘培强开着飞船撞毁木星牺牲,导演郭帆也不想搞“复活”那一套,于是就有了再续前缘的第二部。
第二部里,刘培强的个人故事有了更为细致的展开。
“刘启,等有一天你不用望远镜就能看到木星的时候,爸爸就回来了……”
其实看第一部的时候,很多人都没有完全读懂刘培强。
没有他克服不了的困难,也没有完成不了的人物。
而到了第二部,我们看到10年前、20年前的刘培强,他也有脆弱,迷茫和无助。
这种中式情感的表达,使他的故事延续在了观众心里。
面对家国情怀、妻子、儿子的选择,刘培强内心是无比艰难的。
而能诠释好这样一个角色,得益于吴京的表演。
相比于刘培强的成长与选择,第二部中刘德华饰演的图恒宇则显得更为复杂多变。
再次看到华仔的演绎,还是要竖起大拇指。从一开始的私心,到后面观众逐渐理解他身为父亲的苦衷。他面对困难是无畏的,但面对亲情却又是那么温情。他的每一幅面孔都藏在那副厚厚的眼镜下面。
只能说刘德华的演技太过震撼人心。
这个角色的隐忍和脆弱释放过程,被刘德华诠释的恰到好处。
所以在看到片尾彩蛋那一幕的时候,观众的情感才如释重负——原来这个人物其实从来没变过,由始至终他只有一个信念,守护自己的孩子。
还有李雪健老师那段“人类股骨”的演讲所说:团结延续着文明的火种。
当地球拖着小小的尾巴落寞地离开太阳系,当熟悉的中国地标建筑被冰雪覆盖,当确立了太阳危机的那一刻,当蓝色地球与红色木星的大气层彼此交缠,影院中都有人忍不住小声啜泣。
《流浪地球2》它为“拯救地球”的科幻灾难片主题提供了一个非常罕见的视角:虽然故事主线是一路跟随刘培强、图恒宇、张鹏等人视角展开。
但在故事进行的每一个阶段,都用相当大的篇幅呈现“其他人也在做同样的努力”这一信息。
它始终宣传的价值观是——人类命运共同体。
因为在这个庞大系统里,少了任何一个角色,都有可能引起蝴蝶效应,加速地球毁灭。
例如操控无人机轰炸太空电梯的那群激进派,如果没有他们,“移山计划”就不会暂缓……
所以无论是第一部还是第二部,它赞颂的都是全人类面对末日灾难的合作努力,但并不推崇为集体利益和长远目标而放弃个体情感。
相比第一部,第二部的情感渲染更为深刻一些。
于是我们明白,以张鹏为首的主角高喊“50岁以上出列”并非天赋异禀或头顶光环;他们始终都不是救世主式的唯一人选,而只是出现在合适时间、合适地点的其中之一。
仅在这一点上,《流浪地球2》着墨于群体努力的国际主义视角。
在这一点上,《流浪地球》系列无疑做得很出色。
在全球共同面临大灾难的背景下,影片并未渲染国籍,倒是把一些“中国特色”做成了黑色幽默式的笑点。
所以与其说《流浪地球2》里的亲情的主旨是中国式的,不如说它是一种普世情感。
“带着地球流浪”这种新奇设定,它也许反映了中国人的“安土重迁”情结,而能在科幻电影中体现这种文化多元性,本身就是一种优势而非缺点。
《三体》获得雨果奖时,颁奖词是这样写的:
科幻生于西方,长于西方,在东方也找到了沃土,这是科学与想像超越国界的人类意义的最好证明。
西方科幻作品曾在中国文化市场贫瘠之时为许多人带来科学的启蒙和思维的震撼。
很欣慰的是,如今的我们也有了这样令人骄傲的作品。
《流浪地球2》展现了另一个维度的可能,它必然会大放光彩。
电影用173分钟的剧情,将科幻内核转换成了保小家卫大家的传颂。聚焦人们对家园、对亲人挚爱的奉献付出。这是属于中国式科幻片的“特色”。
关于《流浪地球2》,想说的实在是太多太多!
对于国产科幻片能这么硬核,身为中国观众确实很感到自豪。
所以,但凡遇到有人问“会不会有第三部”的问题,我想起了郭帆导演说的一句话:“得先这部不赔钱了才行。”
尽管,他已经将一些第三部可能出现的细节拍进了《流浪地球2》中。
第二部已经做得挺好了,我想,剩下的,该轮到我们出手了,我们支持《流浪地球2》,就是为了这个系列能够更好的拍下去,后面才会出现3,4,5,6……所以大家赶紧支持起来,看起来吧!
漆园门下
十五后再刷一两次。
周Da鼎
小金球,不要没有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