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应对这个AI届的“斯普特尼克时刻”,2025年2月6日,美国国会“美中经济与安全评估委员会”(USCC)的听证会上,一群西装革履的专家围坐讨论,如何阻止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崛起,这场会议不仅暴露了美国的焦虑,更暴露了其手段的黔驴技穷。
这场会议的背景,就是一个月前,中国AI公司深度求索(DeepSeek)发布的自己的大数据模型,用600万美元预算和2048块芯片,实现了与美国顶级同类产品相近的性能,而且与美国产品动辄上万芯片、数十亿百亿美元的投入相比,中国可谓用“小米加步枪”的成本,打出了“飞机大炮”的效果。
更让西方破防的是,中国公司选择了开源,深度求索的技术细节全部公开,全球开发者可以自由使用、修改,这恰恰延续了硅谷那些巨头们最初的理想主义口号——“为了人类利益”。讽刺的是,如今的硅谷巨头早已闭门造车,而中国公司却成了开源精神的旗手。 美国最担心的,是“深度求索”并非孤例。从大型语言模型到物理AI,中国企业的突破已形成集群突破效应,技术发展和迭代速度之快,让硅谷都感叹“中国速度”再次创造了奇迹。英国《经济学人》直言,中国正在“颠覆整个AI行业”,美国政策制定者的反应只能用“尴尬”形容。
美国对中国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傲慢俯视”到“手忙脚乱”的变化过程。美国对中国的AI进步,最初是嗤之以鼻的。华盛顿的精英们曾坚信“中国只会抄袭”,直到“深度求索”一巴掌扇醒了这种傲慢。乔治敦大学研究员汉娜·多门在听证会上哀叹:中国AI模型仍依赖美国芯片库存,但“这些库存耗尽后,管制反而会逼出更可怕的创新”。
这种恐慌甚至蔓延到政治高层。新上任的CIA局长拉特克里夫在提名听证会上,将中国AI技术称为“前所未有的挑战”,扬言要加强对华网络攻击和情报战。而特朗普政府一边喊着“让美国再次伟大”,一边偷偷将2025年AI基础设施预算狂砍30%——活脱脱一场“既要面子,又舍不得里子”的滑稽戏。
更可笑的是,美国政客的焦虑转化成了对“香蕉人”的依赖。听证会上,那些国会议员邀请了很多“中国面孔”一起来谋划,“反华”分子摇身一变,成了“中国问题专家”,大谈“中国机器人威胁论”;曾在中国挖角人才的蒂姆·康(Tim Khang)反过来建议美国“用绿卡收割中国STEM精英”。这群人的共同点是:一边吃着“反华饭”,一边靠着“中国经验”在华盛顿混得风生水起,在这些香蕉人的建议下,美国这些政客还真就整理出了不少损招、阴招,包括但不限于以下这三个:
首先,推动技术脱钩,拉盟友围堵中国。美国将会制定严格的技术出口管控,鼓动欧盟、日韩等盟友禁用中国AI产品,试图在全球范围内孤立中国的AI技术,让我们的AI系统变成“孤岛”。
其次,卡死芯片供应,让中国“无米下锅”。美国商务部一边限制HBM芯片出口,一边将140家中国半导体企业拉黑,他们觉得中国AI技术还能发展,是因为限制和制裁还不够严格,“小院高墙”需要砌得更高、更厚!
最后,收割中国人才,用绿卡挖空墙角。美国计划将H-1B签证配额翻倍,并推出“STEM人才直通车”,试图用“美国国籍”来掠夺中国的AI人才。
美国这是在亡羊补牢吗?在我看来并不是。之前美国就已经在搞技术脱钩、在搞芯片封锁、在设法掠夺中国的人才了,依旧未能阻止中国拿出物美价廉的优质产品。为什么会这样?
第一,创新不是“无菌实验室”,封锁只会催生更强生命力。美国芯片管制逼出了中国的“算法革命”:中国的产品用软件优化弥补硬件差距,训练成本降至西方的十分之一,恰好印证了那句话:“资源限制反而激发了中国人的创造力”。
第二,全球化时代没有“技术孤岛”。当中国开源模型吸引全球开发者时,美国却在AI领域大搞“数字柏林墙”。结果是,中国产品在国际上好评如潮,而硅谷巨头的闭源策略遭开发者唾弃——这叫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第三,人才争夺战的胜负手不在护照,而在舞台。中国AI企业年薪百万挖角硅谷工程师的新闻早已不新鲜,而美国科技公司的种族天花板、裁员危机和政治化氛围,正在将人才推向大洋彼岸。正如一位归国AI博士所说:“这里(中国)的实验室有数据、有场景、有不设限的野心”。
美国听证会上,专家们反复强调“中国威胁”,却始终回避一个根本问题:为什么拥有最先进芯片、最多诺贝尔奖得主、最成熟创新生态的美国,会对一个“后来者”如此恐惧?
答案或许藏在两个细节里:
中国大数据模型发布的当天,恰逢特朗普就职典礼。这款“打脸神器”用560万美元的预算,让美国5000亿美元的“星际之门”AI计划成了笑话。
当美国议员们忙着讨论“如何遏制中国”时,中国工程师正在将大模型部署到新疆的棉花田、青藏高原的物流网络、长三角的智能工厂——技术扎根于大地,才是真正的竞争力。
这场AI竞赛的终局,或许早已注定:一个靠封锁、霸凌、收割维系霸权的旧秩序,终将败给一个用开放、迭代、实干创造新世界的崛起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