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讲人简介:
綦俊霞,现任东营市委党史研究院副院长。在地方党史研究宣传方面有较深造诣,是山东党员网络学院师资库成员,东营市第二届社会科学研究专家,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市委宣讲团成员。长期从事党史研究、宣传工作,先后在《理论学刊》等省、市级以上媒体发表论文20余篇,《山东的农业合作化运动》《汲取历史智慧 走好新的赶考路》等多项课题、论文分获省、市级优秀科研成果奖,牵头完成《红色印记》《东营改革开放实录》等10余部东营地方党史书籍。
各位网友,
大家好。今天我讲的题目是《从东营党史中汲取砥砺前行的智慧和力量》。
回顾历史、总结经验、探寻规律,从而映照现实、把握大势、指导实践,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下面主要和大家一起回顾一下东营地区波澜壮阔的革命史。
一、党的创建和大革命时期(1921-1927年)
这一时期,东营地区的主要历史事件是——播撒革命火种。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山东迅速传播, 东营地区一些在外求学或谋生的爱国青年逐步接受马克思主义并加入中国共产党,他们回到家乡传播革命思想、发展党员,帮助建立党组织,成为东营地区的播火者。延伯真、刘子久、耿贞元等是他们中的杰出代表。正是因为他们,东营地区成为山东最早成立农村党支部的地区之一。
山东省最早的5个农村党支部分别是:中共寿广支部,中共后里仁庄支部,中共寿光支部,中共延集支部,中共刘集支部,其中中共寿广支部、延集支部、刘集支部都是在东营地区建立的。
特别是刘集支部,因使用和保存了陈望道翻译的首版《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而被人们熟知。
如此珍贵的《共产党宣言》,怎么会出现在广饶这样一个只有三百余户人家的小村子里呢?这就不得不提到东营地区第一个女共产党员刘雨辉(1900-1985),她是广饶县刘集村人,十几岁冲破封建家庭阻挠外出求学,1925年在济南工作后,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春节,刘雨辉把自己学习时用的《共产党宣言》带回了刘集村,从此,这本薄薄的小册子就成为了刘集党支部最重要的学习材料。而宣言的内容能让普通党员群众理解接受,很大程度上则得益于刘集支部的第一位支部书记刘良才,刘良才读书不多,但走南闯北,见识很广,他能用最通俗的语言把深奥的道理讲清楚。他说,咱们走的快了撵上穷,走的慢了穷撵上,不紧不慢往前走,扑通一声掉进穷坑里,只有向大胡子说的那样,万国劳动者团结起来,和地主老财斗,才能有田种、有饭吃。在宣言精神的感召下,广饶党组织领导当地农民开展了觅汉增资、吃坡、砸木行等斗争,唤起了群众翻身求解放的思想觉醒和行动自觉。
中共刘集支部旧址纪念馆塑像
后来,刘良才受上级党组织委派担任潍县中心县委书记。临行前,他将《共产党宣言》托付给刘集村党支部委员刘考文。此时,大革命失败的中国已被血雨腥风的“白色恐怖”笼罩。1932年,广饶的党组织遭到破坏,刘考文被捕。这本《共产党宣言》的下落,也成了一个谜。人们后来才知道,刘考文在被捕前将《共产党宣言》交予为人忠厚低调的党员刘世厚。随后的岁月里,这本书被仔细包裹着,藏在炕洞中、躲在粮囤下、掖在墙眼里,但未曾离开刘世厚左右。1945年1月,日寇烧毁刘集村500余间房屋,已逃至村外的刘世厚又返回火场,忍受着烟熏火燎,将塞在屋山墙中的《共产党宣言》安全带出。1975年5月,刘世厚老人把这本保存了半个世纪的《共产党宣言》捐献给了广饶县历史博物馆。
《共产党宣言》广饶藏本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他是首版中文全译本,更在于与其他存世的11本首译本相比,这本巴掌大的小册子得到了农民的认同并在指导农民斗争发挥了重要作用。与其说刘集村共产党员用鲜血和生命保存下来的是一本书,不如说是对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捍卫和坚守。
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1937年)
这一历史时期,东营地区的革命形势和革命斗争用一句话概括就是——白色恐怖下的前赴后继。1927年,随着蒋介石、 汪精卫先后发动反革命政变,大批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被捕被杀,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
国民党反动派捕杀共产党员和人民群众的情形
在严重的白色恐怖下,东营地区的早期共产党员相继在外地或本地被捕。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为了保守党的秘密,时任南京特委书记的李耘生、山东省委常委兼青岛市委书记的颜世彬、潍县中心县委书记的刘良才、山东省委交通员的耿贞元等人慷慨赴死,刘子久、岳拙园、李毓祯等人则宁愿把牢底坐穿,也没有向敌人屈服,大部分人直到第二次国共合作才被释放出狱。他们都用实际行动展示了共产党人坚如磐石的理想信念和钢铁般的革命意志。这和那些被白色恐怖吓到,脱党叛党甚至成为敌人帮凶的所谓共产党人形成了鲜明对比。
这也充分说明,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钙,钙质充足的,能够历经生死挫折而初心不改。如果缺了钙,就容易患上软骨病,导致思想迷失、萎靡颓废,甚至误入歧途、坠落深渊。虽然现在我们面临的枪林弹雨少了,但面临的难啃的硬骨头并不少,面临的诱惑也不少,只有不断加强学习和实践锻炼,及时补足精神上的“钙”,才能始终成为一名真正的共产党人。
三、全面抗战时期(1937-1945年)
这一时期,东营地区最主要历史事件是——形成平原抗日游击战的战略后方。1937年12月,日军占领利津城,1938年1月,日军占领广饶城。面对民族危亡,利津、广饶等县的国民党官员和土豪劣绅纷纷携家眷外逃。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刚刚出狱的延春城、王兆津等东营籍共产党人和一直在本地坚持斗争的共产党人挺身而出,在上级党组织的领导下,承担起了领导抗战的重任。1938年1月,东营地区第一支抗日武装—“八路军鲁东游击队第九支队”成立, 2月,中共广饶县委在封庙村正式成立,抗日救亡工作迅速展开。
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山东省委决定创建清河平原抗日根据地。按照过去共产党打游击的经验,主要是依托山区打游击。而胶济线以北几乎都是平原,所以,根据地创建之初,主要依托胶济铁路以南的淄博山区,骑着胶济铁路和敌人打。今天在路南,明天上路北,没有形成自己的稳固后方。1939年6、7月,刘家井子战斗和牛王庄战斗相继失利,遭受重大损失,我们各级党政军领导逐步认识到,敌人机动能力强,增援速度快,在胶济铁路沿线与敌人正面交锋对我们极其不利。必须改变斗争策略,开展平原游击战争。我们党通过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大挖抗日沟、封锁沟,改变平原地形,平原抗日游击战出现新的局面。
清河区抗日根据地行政区划略图
先是在寿光北部清水泊地区建立根据地,随即跨过小清河,向北发展,接着又跨过黄河,打通与冀鲁边区的联系。事实充分证明,人民群众才是永远不倒的青纱帐,是真正的铜墙铁壁。
这一时期,我们东营地区现辖区域主要有两大根据地,一是广北根据地,一是垦区根据地。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以现在垦利永安镇为中心的垦区根据地,是当时清河平原最大的抗日根据地,因地处偏僻、地域辽阔,便于隐蔽和迂回,成为清河区(渤海区)的党政军群机关所在地和主要后勤保障基地。
清河区后方机关、后勤单位分布示意图
许世友、景晓村、 李人凤、 杨国夫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经在这里工作过战斗过。这里种的粮食、棉花、生产的军需民用物资,不仅满足了本地需要,还支援了胶东、鲁南等抗日根据地,成为可靠的战略后方。
既然是根据地的中心,当然也是敌人进攻的中心。仅1943年,日军就对清河区发动了4次万人以上的“扫荡” “蚕食”。规模最大、手段最毒辣是1943年11月开始的21天大“扫荡”,日伪军总计2.6万人,还配以飞机、坦克、军舰等。这次反“扫荡”,我军共对敌作战230余次,击毙、伤日伪军600余人,炸毁汽车30多辆,火车1列,击落、伤敌机3架。粉碎日伪二十一天大“扫荡”后,清河军区在垦区八大组召开了反“扫荡”胜利总结大会。
1938年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五支队在掖县召开成立大会
山东军区司令员罗荣桓签署了嘉奖令,延安《解放日报》专门发表了社论。
胜利的取得离不开干部战士的浴血奋战,12月6日,垦区军分区独立团二营六连与日军骑兵部队在利津北张村西发生恶战,战斗持续10多个小时。除了十余人突围外,72名战士壮烈牺牲。
牛庄烈士祠,是渤海区党政军民为悼念抗日烈士建立的。1945年7月建成,烈士祠的石碑上镌刻着3914名抗战烈士的英名。
渤海区抗战烈士祠
从2014年9月30日我国首个烈士纪念日开始,每年在这个纪念日,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和首都各界代表一起,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前,向人民英雄敬献花篮。
这是一个具有深远意义的仪式,它告诉我们,今天和平、稳定、快乐、安康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无数先辈用他们的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们在享受今天美好宁静生活的时候,要更加珍惜和把握现在,更好的面向和开创未来。
四、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年)
这一时期,东营地区的主要党史事件可以概括为——北上、南下、参军、支前。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做出了向北发展,控制东北的战略决策。1945年9月,渤海军区主力迅速北上,汇入解放全国的洪流。从东北的白山黑水一直到海南岛,都有东营子弟兵的足迹。
全国解放战争即将取得全国胜利的前夕,530余名干部追随全国解放大军南下到上海、浙江、四川、重庆等地接管新解放区,与当地军民生死与共,为解放全中国做出了重要贡献。
解放战争期间,仅有60余万人口的东营地区,先后有2万余青壮年参军,群众宁愿自己吃糠咽菜,也要把节省下的粮食一袋袋、一车车地运往前线,并先后有3.1万人随军支前。
广北县李家屋子村的李大娘是渤海区著名的拥军模范,在1945年春节大参军运动中,就送走三个儿子和一个孙子参军。图为李大娘一家在一起合影。
这也再次印证了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
今天,和大家一起重温东营地方党史,就是希望大家记住,在东营这片红色的土地上,曾经发生的可歌可泣故事,创造的彪炳史册记录,进而坚定历史自信,筑牢历史记忆,满怀信心走好新的赶考之路。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