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花友都在问我同样的问题:“为什么别人家的多肉饱满得像果冻,而我养的却总是无精打采?”
其实,这些看似“佛系”的小可爱,养护起来也有不少讲究。
今天,我就把自己5年的多肉养护经验分享给大家,希望能帮助大家成为多肉大神!
想要养出“胖嘟嘟”的多肉,首先要掌握三个关键技巧。
第一个是盆土选择。
记住,透气是关键!
推荐使用粗陶盆或红陶盆,避免使用没有排水孔的塑料盆。
配土方面,颗粒土(例如火山石、绿沸石)的比例要占到6成以上,再混合一些营养土。
如果是老桩多肉,颗粒土比例可以直接提高到9成,“虐”一点它们反而会长得更精神。
第二个技巧是浇水。
浇水过多是导致多肉“蔫巴巴”的常见原因。
记住一句口诀:“手痒就喷药,想浇先剁手!”
当然,这只是玩笑话。
春秋季节,等到土壤完全干透后再浇透水;夏季高温时,只需在盆边滴两圈水即可;冬季则可以完全停止浇水,让多肉“冬眠”。
更精准的浇水方法是捏叶片,当外层叶子摸起来软塌塌的时候,再浇水也不迟。
第三个技巧是光照管理。
多肉每天至少需要4小时的直射光照。
隔着玻璃晒太阳会导致多肉褪色,所以尽量让它们直接接受阳光的洗礼。
需要注意的是,夏季中午阳光强烈时,需要拉上遮阳网,避免多肉被晒伤。
如果你的多肉只能养在室内,那就需要借助补光灯。
每天8小时的补光,灯与多肉的距离保持在15cm左右,这样也能养出漂亮的糖心多肉。
掌握了以上三个基本技巧后,我们再来看看如何让多肉变得更美。
想要多肉拥有漂亮的颜色,需要做好三件事:制造较大的温差、控制浇水频率以及增加紫外线照射。
秋季是多肉上色的最佳季节,可以将它们放在室外,让它们感受白天温暖、夜晚凉爽的温差变化。
控水方面,可以20天左右浇一次水,迫使多肉储存水分,叶片也会变得更加厚实。
春秋季节可以放心大胆地让多肉晒太阳,尤其是紫色系的多肉,越晒颜色越漂亮。
换盆也是多肉养护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刚买回来的多肉需要进行“砍脚”处理,将枯根和烂根全部剪掉,晾干两三天后再重新种植。
新手建议在春季进行换盆,使用潮土上盆后,5天内不要浇水。
在养护过程中,多肉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
如果你的多肉出现叶片下翻、摊大饼或穿裙子的情况,说明光照不足或浇水过多。
这时需要增加光照并控制浇水,严重的话可以直接“砍头”,剪下来的头部还可以重新扦插,长成新的植株。
如果多肉出现化水、变果冻的情况,需要立即切除腐烂的部分,用多菌灵溶液浸泡消毒,晾干后再重新发根。
如果发现多肉长白毛或感染煤烟病,可以用棉签蘸取酒精擦拭虫卵,并在土壤中埋入小白药,每周一次,连续三周即可有效控制病情。
想要让你的多肉“爆盆”,可以尝试以下几种方法。
叶插是最简单的繁殖方法,选择饱满的叶子,左右晃动着摘下来,放在阴凉处晾干3天,然后平铺在土壤表面,不要埋进去,等待生根后再喷水。
砍头也是一种快速繁殖的方法,从多肉顶端剪下5cm左右的茎段,晾干伤口后插入微微潮湿的土壤中,一周后再开始浇水,很快就会长出侧芽。
如果发现多肉根部长出小芽,可以等小芽长到硬币大小后再带根切下,单独种植,就能轻松获得新的盆栽。
给大家推荐一些不同难度的多肉品种。
新手可以尝试养护胧月、姬星美人和生石花,这些品种都比较容易养活,而且颜值也一直在线。
想要挑战更高难度的品种,可以尝试桃蛋、熊童子和法师系多肉。
桃蛋圆滚滚的造型非常可爱,但是夏季养护难度较高。
熊童子有着毛茸茸的“熊掌”,但浇水过多容易掉叶子。
法师系多肉的颜值很高,但需要一定的温差才能保持漂亮的颜色。
养护多肉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切忌心急。
不要频繁地扒拉土壤查看根系生长情况,要记住“懒人养好肉”的原则,管住手、狠下心,相信你的阳台也能变成一个美丽的多肉乐园!
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你还有其他关于多肉养护的问题,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