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夜饭是陋习,我们应该摒弃,向西方学习!”
2021年,北大教授孔庆东在网上发布动态,要求立法禁止吃年夜饭,并列出吃年夜饭的“三大罪状”。
离谱言论一出,立刻在网上引起轩然大波。
如此惊世骇俗的言论,竟然出自北大教授、以及孔子第73代直系传人孔庆东!
那么,孔庆东究竟何出此言呢?

孔庆东,1964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北京大学毕业,现任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非常喜欢汉文化。
没法否认,孔庆东在文学方面挺有成就,2009 年发表了《1921 谁主沉浮》这一作品,里边不光大讲历史,还做了细致的解说,把 1921 年新文字百废初新那时候的各种情况展示给了大家。
就说孔庆东出了《再造天堂:鲁迅小说散论》,由此能知道孔庆东特别欣赏的作家就是鲁迅先生,这也是他一直喜欢鲁迅先生作品的缘由。
他自称“孔和尚”,但学生们更喜欢称其为“北大醉侠”。
除了教授身份,孔庆东教授还是一位“网络红人”,经常在网上,就一些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2021初,正当大家沉浸在喜气洋洋的新年氛围中时,孔庆东却忽然发了这么一条扫兴的微博,开头就是几个严肃大字,愤怒地号召道:
“建议立法,禁止年夜饭!”
他公然宣称:"中国人吃年夜饭是文化糟粕,必须全面禁止!"更列出"铺张浪费""封建迷信""阻碍现代化"三大"罪行",扬言"全面西化才能救中国"。

"罪状一":一顿饭吃垮经济?
孔庆东率先抛出"经济负担论":"普通家庭为准备年夜饭人均花费2000元,全国每年浪费超千亿,这些钱足够建100所希望小学!"
数据显示,2023年春节餐饮消费确实高达7830亿元。但细究账单会发现,海鲜礼盒、半成品套餐等新消费形态占比超六成。广东某海鲜酒楼老板直言:"现在都是点套餐送上门,既省事又避免浪费,谁说年夜饭必定奢侈?"
更关键的是,这笔"春节经济"养活了全国480万家餐饮企业,带动了2000万从业者生计。若真取消年夜饭,恐怕先倒下的不是"陋习",而是无数家庭的饭碗。

"春节急诊室70%病例与暴饮暴食有关!"孔庆东搬出卫健委数据佐证。
但翻开《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会发现,建议日均摄入盐<5克、油25克的标准,在北上广深日常外卖中早已超标2-3倍。把健康问题全甩锅给一年一顿的年夜饭,无异于"让饺子为高血压背锅"。
更何况,现代人年夜饭早已革新:低糖八宝饭、素馅饺子、空气炸锅烤鸡...某生鲜平台数据显示,2024年"轻食年夜饭"销量同比激增340%。当教授还在批判"大鱼大肉"时,老百姓早已用钱包投票开启了健康饮食革命。

最引发争议的,是孔庆东对年夜饭精神内核的全盘否定:"全家守岁是农业社会的遗毒,现代社会需要个人主义!"
此言一出,舆论场彻底炸锅。
有人痛批"文化汉奸",也有人高呼"一针见血";
有人翻出韩国申遗"年夜饭"的旧账,
更有人晒出全家围炉照片怒怼:"没了年夜饭,中国还剩什么?"
在深圳打工的王女士含泪说:"我抢了半个月高铁票,就为陪父母吃顿饺子,这怎么就阻碍现代化了?"
社会学研究显示,中国流动人口每年见家人不足7次,年夜饭恰恰是维系亲情的最后堡垒。
至于西方人不吃年夜饭的言论,更是离谱,因为春节是独属于中国人的节日,西方自然不会过。

但西方的圣诞火鸡、感恩节大餐从未因"现代化"消失。每年两大节日,都会浪费掉大量食物,因食物中毒而去世的案件也比比皆是。
哈佛大学东亚研究所指出:"将传统节日与现代化对立,本质是对文化演进规律的误解。"

春节在中国人心中,可是几千年来最为重大且传统的节日,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每到春节快到的时候,天南地北的游子不怕辛苦,跑很远的路回到家人身旁,跟家人一块儿吃团圆饭,度过一个很棒的夜晚。
年夜饭也叫“团年饭”,专门指的是年尾除夕那天全家一起吃的饭。
这一天,大家聚到一块儿,一起欢庆,那可是每个中国人最要紧的时刻。
年夜饭,就意味着全家团圆,家人们一块儿品尝美味,告别旧岁迎接新年,在那热闹的氛围里相互陪伴着,一起去迎接美好的明天。

中国烹饪博物馆馆长李刚拿出战国《吕氏春秋》记载:"岁除之夜,具牲醴祀先祖,聚族而食。"早在秦汉时期,年夜饭就是皇家祭祀与民间团圆的双重仪式。
唐宋时期更发展出"守岁盘"习俗——将饺子、年糕等食物摆成太极八卦阵,既祈求五谷丰登,又暗含阴阳调和之道。这种将天文历法、哲学思想融入饮食的智慧,在世界饮食文化中堪称独树一帜。
人类学家发现一个惊人现象:全球主要文明中,唯独中国人将"共食制"延续至今。纽约大学《饮食人类学》研究显示,西餐分食制强化个人边界,而中式圆桌共餐培养了"共同体意识"。
年夜饭桌上的转盘,本质上是个微缩的"文化场域":晚辈夹菜体现孝道,鱼头朝向长者彰显礼序,就连剩菜"年年有余"的讲究,都暗合可持续发展理念。这些流淌在血液里的文化基因,岂能简单扣上"陋习"帽子?

孔庆东事件让人想起十年前那场"刀叉筷子之争",当时某公知宣称"用筷子不卫生,阻碍接轨国际"。而今类似话术再现,不过是文化自卑的新变种。
更深层的是西方节日体系的隐形入侵。据统计,中国城市青年过圣诞比例从2000年的12%飙升至2023年的68%,而知晓腊八节习俗者不足三成。当某些人叫嚣"取消年夜饭"时,是否想过——我们正在将文化解释权拱手相让?
2023年底,韩国学者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案,称"年夜饭(Seollal)是东亚共享文化遗产"。虽未获通过,却给我们敲响警钟:当本土精英都在否定传统时,如何抵挡文化挪用?
反观日本,早在1985年就将"御节料理"申报为非遗,其内阁甚至设立"和食保护官"。文化战争没有硝烟,但丢掉年夜饭这样的文化符号,无异于自废武功。

随着舆论愈演愈烈,根据2023年公开报道,孔庆东改口称“禁止年夜饭”的言论实为反讽,旨在批评地方政府“一刀切”的烟花爆竹禁放政策,并强调自身对传统文化的珍视。
但其解释未完全平息争议,仍有舆论质疑其“表述方式不当”或“混淆议题”。
网络舆论对其评价以负面为主,部分网友呼吁北大对其言行进行约束,
北京大学校方未就孔庆东的言论发布任何正式声明或处罚通报,其个人简介仍列于北京大学官网。
孔庆东当前仍保留北京大学教职,学术活动正常,但因多次争议言论导致社交媒体账号禁言及公众形象受损。
其近年言论多聚焦社会热点,但争议性主张未获官方认可或政策支持。
对于孔庆东所说的取消年夜饭,你赞成吗?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