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普通用户的印象里,5G或许仅意味着“更高的网速”。但事实上,5G的应用场景,除了“移动宽带增强”(超高速率)之外,还包括“低功率海量连接”以及“低延时高可靠”。
“移动宽带增强”可进一步细分为两个场景:“广域连续覆盖”和“高容量热点”。前者的特质体现在覆盖范围的广度上,以保障用户的移动性和业务连续性为目标,为用户提供随时随地的高速业务体验。后者则体现“质量”上。在诸如赛场或音乐会等大型集会场景中,为用户提供极高的数据传输速率,满足极高的流量密度需求。通俗来说便是,哪都能上网。同时不但能上网,还很快,且高保真。
“低功耗海量连接”主要面向的是智慧城市、环境监测等以传感和数据采集为目标的应用场景。具有小数据包、低功耗、海量连接等特点。不仅具备超千亿连接的支持能力,满足100万/平方公里的连接数密度指标,还可以保证终端的超低功耗和超低成本。也正是由于这个场景的存在,物联网的进程将再一次加快,所谓的“万物互联”终将照进现实。而最近常常被提起的那句,“4G改变生活,5G改变社会”也正是由此而起。
“低延时高可靠”,则主要面向车联网、工业控制等垂直行业的特殊应用需求。这类应用对时延和可靠性具有极高的指标要求,需要为用户提供毫秒级的端到端时延和接近100%的业务可靠性。具体来说,在该场景下,5G可以达到10毫秒以内的延迟,这也意味着自动控制刹车几乎与人的刹车反应时间差不多。另外,5G可以实现在基站边缘进行计算,这也意味着自动驾驶数据可在最接近汽车的网络上处理,而不用上传到相对更远的街区机房。这也将缩短自动驾驶的反应时间。
以上三种应用场景,所对应的5G网络设计是有所差别的。通过BBU端功能拆分,核心网部分下沉等手段,通过“切片”手段,对网络资源进行了拆分、细化,从而达成了灵活应对场景需求。换言之,并不存在一个全能的网络,以同样的结构可以同时满足1,2,3种不同的场景诉求。在实现上,5G将物理网络按逻辑划分为N个逻辑网络,而不同的逻辑网络,则服务于不同场景,这就像达成了“瑞士军刀式”多功能网络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