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伯翔先生:不断求新求变的书学理念

映像书画 2024-08-02 14:56:43

求新求变,永不满足,贯穿了孙伯翔先生的整个书法人生。从唐楷到魏碑,是其第一变。这次书写的变革在他的个人书法历史上毫无争议,但在自己40岁的时候毅然舍弃旧我追求艺术的全新境界,没有一定的胆识和魄力也是很难做到的。40岁是人生的一个分水岭,40岁应该是一个人在任何自己所从事的领域取得一定成绩,甚至是功成名就的时刻,此时的孙伯翔先生敢于断然转身,这需要多大的决心和胆魄!而这一次变革实际只是他书法人生多次大胆变革的开始。1982年,因《正气歌》一夜成名、家喻户晓,那时候他已经48岁,将近知天命之年,如果按照常理,以这样的魏碑体满可以一路写下来,顺理成章,稳稳当当吃着还算丰裕的书法这碗饭。但如果那样就不是孙伯翔,也就不会成就今天的碑学巨擘。在很多人把《正气歌》当做范本临摹学习的时候,他却在冒着自毁长城的风险,尝试着寻找魏碑全新的突破。

在如宝藏般丰富的碑学和帖学资源中孜孜以求,不断地挖掘探索着。此后多年,他的创作路数不断变化,或刀砍斧斫,或柔中带刚;或霸气冲天,或含蓄内敛,不断以自己对书学特别是对魏碑的独特理解进行大胆尝试,在人们正在理解欣赏这个时期的变化的时候,下一次变革又悄然而至,令人目不暇给,在不断变化中完善着自己的创作风格。古稀之年,逐渐形成了自己气象恢弘、刚柔相济、会通碑帖、境界清凉的艺术新貌,成为一代大师、魏碑集大成者,也在当代书坛树立了一个榜样,一座丰碑。

求新求变、大胆突破,从有法到无法,再有法,再无法;从有我到无我,再有我,再无我,一次次循环,一次次变革,一次次突破,形成了其书法生活的主调子,也成为他攀登书法高峰的一块块坚实的基石。

孙伯翔先生取得巨大成功的根本原因更在于他顽强的意志和坚忍不拔的毅力。清代杨守敬在《书学尔言》绪论中谈到梁山舟答张芑堂书,谓学书有三要 “天分第一,多见次之,多写又次之”的观点,得到很多人的认同,并且把这三条当做成为一个优秀书法家的标准,对此我不敢苟同。天分固然重要,但可以以良好的后天领悟能力去弥补,多见与多写是一个书家之所以能成为书家的基础。具备了这三条标准,只能说他会成为一个书家,不一定能成为独树一帜的巨匠。我认为,在任何一个领域,要想取得卓著成绩,坚忍不拔的毅力是至关重要的,这一点在孙伯翔先生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在孙伯翔先生眼里,书法是纯粹的。所以不计名利,依然依靠自己的坚韧与顽强书写艺术人生。在技法、学识、经验之外,这才是我们最应该认真领悟和学习的,是书法艺术发展的永恒动力。

拥有一种积极向上、永不服输的精神状态,是一个人成功的先决条件,也是孙伯翔先生顽强拼搏的精神支柱。

孙伯翔

1934年出生于天津武清县。

晚号“适叟”。

被誉为“当代北碑第一人”和“碑学巨匠”。

2024年4月16日在天津辞世,

一生以魏碑书体立足于当今书坛,

2013年获中国文联第十一届造型艺术成就奖,

2015年获第五届兰亭奖终身成就奖。

0 阅读:19

映像书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