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中国第一大湖,很多会说青海湖、鄱阳湖,但实际上,从唐宋到明清跟长一段时间里,八百里洞庭湖都是中国第一大湖泊。

北宋范仲淹曾留下“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的墨宝来夸赞洞庭湖的烟波浩渺和气势恢宏。
那么洞庭湖是如何形成这么大的水域面积呢?
原来1.5亿年以前,燕山运动导致江汉平原部分地势低洼部分形成盆地,形成了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云梦泽,云梦泽面积最大的时候有4万多平方千米,比台湾省的面积还要大。后面云梦泽开始淤积,形成大大小小几十个湖泊,湖北的境内叫云泽,也就是洪湖的前身,而湖南境内的叫漭泽,也就是洞庭湖的前身。

洞庭湖的面积到底有大?
唐朝到宋朝时期有6000平方公里。
1915年有5000平方公里。
1949年有4350平方公里
1980年代,湖泊面积仅剩2691平方公里。
1990年代,湖泊面积缩减为2620平方公里。




由于洞庭湖属于季节性湖泊,在枯水期最极端的时候,面积仅剩300平方公里,只有唐朝时期的1/20了。
洞庭湖面积不断缩小的原因有三个:
一、泥沙淤积
长江和湘江、资江、沅江、澧水这五条河流的水都会流进洞庭湖,而这些河流的含沙量特别大,每年有高达2亿吨的泥沙汇进湖中,时间长了,部分湖水因为泥沙淤积退化成陆地,而隔壁鄱阳湖每年汇入其中的泥沙仅有1300万吨,这就是原来面积远远小于洞庭湖的鄱阳湖现在面积比洞庭湖大的原因。

二、围湖造田
因为人口膨胀,从南宋开始,洞庭湖周边的居民就开始了围湖造田行动,一开始还是民间的自发行为,后面就政府也开始组织围垦行动,洞庭湖的面积从6000多平方公里到了只剩2500平方公里左右。湖面的萎缩进一步加剧。

三、水利工程改变江湖关系
三峡大坝等水利工程拦截长江泥沙并调节洪峰,导致下游河床下切、水位下降,流入洞庭湖的长江水量减少,这让洞庭湖在夏季丰水期的面积也比以前少。
关于如何扩大洞庭湖的水面面积,有些人提到了退耕环湖,实际上这些年当地政府一直在这样做,去年湖南团洲垸发洪水被淹没之后政府已经决定退耕环湖了,但是其它一些洞庭湖围垦的地方太多了,上面的人口有上百万计,还有他们在上面的房子车子,耕地,如果全部变成湖泊了,赔偿和清淤方面想压代价太大了,这个过程只能循序渐进的,不可能一步到位。




至于洞庭湖会不会最终干枯,这种可能性也几乎没有。因为目前有湘江、资江、沅江、澧江条河流的水汇入洞庭湖,而长江的水也会汇入洞庭湖,加上洞庭湖整体的地势比周边低,所以至少未来一百年内,洞庭湖不会彻底干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