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杯各队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唯独英格兰众多青春风暴而少一宝!
有好事者统计了本届欧洲杯前十高龄球员名单,唯独英格兰队缺少一个高龄球员。
1.佩佩(葡萄牙,出生于1983年2月26日)
2.C罗(葡萄牙,出生于1985年2月5日)
3.莫德里奇(克罗地亚,出生于1985年9月9日)
4.赫苏斯-纳瓦斯(西班牙,出生于1985年11月21日)
5.乔治-洛里亚(格鲁吉亚,出生于1986年1月27日)
6.诺伊尔(德国,出生于1986年3月27日)
7.吉鲁(法国,出生于1986年9月30日)
8.佩卡里克(斯洛伐克,出生于1986年10月30日)
9.小舒梅切尔(丹麦,出生于1986年11月5日)
10.库茨卡(斯洛伐克,1987年2月26日)
在市场看好的几支夺冠球队里,唯独英格兰队没有征召高龄球员进入前十名。
意大利的玄冥二老也退出,荷兰也没有进入TOP10。
英格兰队青春风暴,已经很多年了。
无论谁担任英格兰主教练,都会被青春风暴刮个不停而陷入幸福的烦恼。
连拉什福德、桑乔、格拉利什、麦迪逊都落选名单,英格兰队已经内卷到了天花板。
所有熟悉英格兰的球迷,都知道克洛普1.0版本的利物浦,是最适合英格兰国家队风格的踢法!
在没有买阿利松和范迪克之前的利物浦,就是英格兰队的模板。
前70分钟用高位压迫和快速长传急攻压迫对手瞬间缺氧到无氧状态,导致出错失球!这样利物浦能在体能耗尽之前打进几个就算几个,等70分钟之后耗尽体能了,都落位回来死守!能守住几个算几个!若多守住了一个,就以微弱的净胜球赢球了。比如打进去10个,最后丢了9个,这样就10:9战胜对手!
以攻代守,是英格兰骨子里的属性。
而英格兰最近几年在索斯盖特执教下,成绩非常稳定,大赛一般都是前四,但终究距离冠军功亏一篑!
而这一筐土,到底如何才可以解决呢?索斯盖特自己非常清楚!但他就是在忍,忍到地老天荒。
他是后卫出身的主教练,做好防守,是他骨子里的肌肉记忆!哪怕是在睡梦中,索斯盖特也都是要先喊出“落位再快一点儿!”
索斯盖特出家门,总是西服革履白衬衫新领带,这给了英足总和媒体太绅士优雅的好印象。
一个如此优雅的绅士,一定是可以做好所有细节的好教练!
而不修边幅邋邋遢遢的克洛普,则满足于渣叔这样的绰号,带着利物浦逐渐走上欧冠巅峰,然后再夺下英超冠军。
主要是看气质!克洛普赢在气质,也输给了索斯盖特的气质。
英格兰绅士出门,还必须带一把黑色雨伞,因为英格兰天气多变,随时会淅淅沥沥的小雨,然后艳阳高照,总之有一把雨伞傍身,已经是英格兰人的标配。
没有雨的时候,这把黑色雨伞就成为文明棍,或者权杖,让英格兰绅士手里不缺少伴手礼。
古往今来,中外古今,凡是高贵的人,都是手里有伴手礼的。
军阀混战时期的低军阶的小营长们,也都是手持一个马鞭子,好增加一下威严。
这不像赤手空拳的克洛普,他只有在情绪激动的时候,空手打出那著名的农夫三拳有点甜。
英格兰队没办法征召高龄球员进入名单征战欧洲杯,因为他们已经有了索斯盖特这样的老宝贝,就不需要球队里再有一老一宝了。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不出场在场边就可以让球队的气质霸气侧漏,这可不是唯一唯二的故事。
“行歌野哭两堪悲,远火低星渐向微。病眼不眠非守岁,乡音无伴苦思归。重衾脚冷知霜重,新沐头轻感发稀。多谢残灯不嫌客,孤舟一夜许相依。南来三见岁云徂,直恐终身走道途。老去怕看新历日,退归拟学旧桃符。烟花已作青春意,霜雪偏寻病客须。但把穷愁博长健,不辞最后饮屠苏。”选自苏轼《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二首》。
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十一月,苏轼奉命往常州、润州(今江苏镇江)一带赈饥。当年除夕之夜宿于常州城外运河边,遂有二诗。
第一首诗以悲情起句,遣词造句处处含悲。“野哭”、“病眼”、“苦思”、“霜重”、“残灯”、“孤舟”诸语,无不充满冷寂愁郁的色调,望而生悲。当然,诗人如此惆怅郁结是有特定的时空背景的。写作此诗时,正值除夕之夜。除夕是一年的终结,站在这个时间点上,不免让人心生岁月如流、人生易老之叹。苏轼说洗过头后,感到头轻发疏,就是这个意思,此其一。
其二,除夕是合家团圆,共享天伦的最重要节日,但诗人却受命在外,远离故土,思乡之情、羁旅之意油然而生。
其三,诗人彼时迁谪出京在杭州任职,是由于与改革派的王安石政见不合所致,命运多舛,仕途偃蹇的忧伤一直萦绕在他心头,一有机会就会喷薄而出。这种情怀在第二首诗中展露得更明显。万家合欢的除夕之夜,诗人独在异乡,饱受严寒,辗转难眠,触景生情,歌哭皆悲。不过,这首诗也不尽是悲情。末尾两句,诗人写他从残灯的一线光亮和小舟的一夜托身里,感受了一丝的温暖和美好,所以他要感谢它们,这就是苏轼的超迈之处了。这其实也是下文写自己的豁达乐观张本。
第二首主要写政治上的失意。首句“南来三见岁云徂”,三年之中,诗人虽然不断上陈己见,无奈与当权者多有不合,终不能回朝。诗人由此感叹恐怕自己一生都要在谪居在外,奔走宦途了。
第三句写是年老心境:人老了,就不想看新的年历,怕勾起对年华流逝的伤感。第四句中诗人自比“旧桃符”。桃符是民间新年时悬于门户、用以辟邪的桃木,上面刻有传说能食鬼怪的神荼、郁垒二神的形象,一般是一年一换。“拟学旧桃符”暗指诗人要抛却不如意的仕途。这当然是一时之意。五六两句写自己的老态。而诗人以“老”、“病客”自称,实际上是就心境而言的,因为在年龄上他当时才38岁。末尾两句是全篇之眼。诗人一扫前面的郁闷,表示要用“穷”和“愁”换取长久的健康,要屠苏酒来迎新年。正月初一饮屠苏酒是一种习俗,饮用的顺序是自少至老。诗人说“不辞最后饮”,表明他不以岁月流逝为意,以豁达乐观待之。以此观照开篇,更见苏轼豪放旷达的情怀。
这两首诗是羁愁之文,构思精巧,落墨不俗,收束更是出人意表。诗人用笔老成,写景抒情,形象深致,曲折顿挫。
古俗,正月初一家人先幼后长依次饮屠苏酒,见《荆楚岁时记》。宋洪迈《容斋续笔》卷二“岁旦饮酒”条云:“今人无日饮屠酥酒,自小者起,相传已久,然固有来处。后汉李膺、杜密以党人同系狱,值元日,于狱中饮酒,曰:‘正旦从小起。’《时镜新书》晋董勋云:‘正旦饮酒先从小者,何也?勋曰,俗以小者得岁,故先酒贺之,老者失时,故后饮酒。’”屠苏,酒名,也作“酴酥”、“屠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选自王安石《元日》。
这是一首写古代迎接新年的即景之作,取材于民间习俗,敏感地摄取了老百姓过春节时的典型素材,抓住有代表性的生活细节:点燃爆竹,饮屠苏酒,换新桃符,充分表现出过年的欢乐气氛,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充满欢快及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逢年过节燃放爆竹,这种习俗古已有之,一直延续至今。古代风俗,每年正月初一,全家老小喝屠苏酒,然后用红布把渣滓包起来,挂在门框上,用来“驱邪”和躲避瘟疫。
“千门万户曈曈日”句承接前面诗意,是说家家户户都沐浴在初春朝阳的光照之中。结尾一句描述转发议论。挂桃符,这也是古代民间的一种习俗。“总把新桃换旧符”,是个压缩省略的句式,“新桃”省略了“符”字,“旧符”省略了“桃”字,交替运用,这是因为七绝每句字数限制的缘故。
诗是人们的心声。不少论诗者注意到,这首诗表现的意境和现实,还自有它的比喻象征意义,王安石这首诗充满欢快及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是因为他当时正担任宰相,推行新法。王安石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改革家,他在任期间,正如眼前人们把旧的桃符替换成新的桃符一样,革除旧政,施行新政。王安石对新政充满信心,所以反映到诗中就分外开朗。
这首诗,正是赞美新事物的诞生如同“春风送暖”那样充满生机;“曈曈日”照着“千门万户”,这不是平常的太阳,而是新生活的开始,变法带给百姓的是一片光明。结尾一句“总把新桃换旧符”,表现了诗人对变法胜利和人民生活改善的欣慰喜悦之情。其中含有深刻哲理,指出新生事物总是要取代没落事物的这一规律。这首诗虽然用的是白描手法,极力渲染喜气洋洋的节日气氛,同时又通过元日更新的习俗来寄托自己的思想,表现得含而不露。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选自王安石《登飞来峰》。这首诗,才是王安石霸气侧漏的那一首,苏轼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就要谦逊多了。
王安石比苏轼年长16岁,官阶也是高于苏轼,当然写诗文的气质就不一样了。
欧洲杯,也主要是看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