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知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这是道德经第四十七章原文。本章主要论述了认知之道,认知之法。
圣人之知,不行;圣人之明,不见;圣人之成,不为。
王阳明说:知行合一。人是否应该在知中行,行中知,或者边知边行?
常言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有时候读书和实践一样重要,有时候实践比读书还要重要。
然而,圣人之知,不行而知。世间的知识千千万,世间的道路也万万条。
倘若人们都只有在“行”中才能有“知”,那么人一生所走过的路又能有多少呢?同样的道理,人一生的认知,必然也会很有限。
倘若人们都只有在“知”中才敢有“行”,那么人的一生也便很难有真正的创造与创新。
因此,人一生所行,应该是遵道而行;人一生所知,应该是明万物之理。
老子说:“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知天道”。
不出户,是行;不窥牖,也是行;
知天下,是知;知天道,也是知。
人为什么可以不出户而知天下?
户,是门户、人户、个体户,是指单个人、一个人;
天下,是指天下人,是指天下所有人。
不出户而知天下,就是指不用走出家门,更主要的是指不用去观察那些复杂的社会关系、社会现象、社会组织、社会团体、社会纠葛等,就能明白天下的现状。换句话说就是:只需要观察最基层的一户户人家的真实现状,就可以明了天下的真实现状。
再换句话说就是:要想明了天下的真实现状,就不能走出那一个个最基层的门户。
天下最真实的现状,只存在于最基层的门户之中。
要想知天下,就必须不出户。
那些面子工程,那些虚假繁荣,很可能只是依靠搜刮民脂民膏,或者通过拔苗助长而得来的。它们都不能真正反应全天下的最真实现状。
一户、两户、三户……亿万户,全天下都是由这一户户组合而成的。所以,知天下,应该不出户。出户,便会失其根。出户,便会陷入众多假象之中。
假如你能够了解最基层家庭门户的真实现状,你即使坐在家中不出门,也可以真正明了全天下最真实的现状。什么是不窥牖知天道?什么是天道?什么是道?
古人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生万物,万物皆遵道而行。
道,就是万事万物所无法须臾脱离的、所必须的遵循的、所共同蕴含的最本源的实质与规律。
假如你能够完美掌控一个人、事或物,那么便说明了你掌握了其道,而并不需要你是否能准确说出自己究竟掌握了什么。
万物皆蕴含其道,天道也蕴含道。在一定意义上讲,天道就是道。万物无法背离天,自然也无法背离天道。
古人云:“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一花一叶、一草一木,一沙一土一尘埃,皆蕴含其自身的道,也蕴含天道。
琴、棋、书、画,户、牖、门、窗,梅、兰、竹、菊等,每一物也都会蕴含其自身的道,包括天道。在天道之下,不可能允许违背天道的事物存在。
因此,要想知天道,并不需要透过那扇小小的窗户,去观察那广阔的天地万物。
你只需要观察细小的一物,包括一花、一叶、一户、一牖,或者梅、兰、竹、菊等,便可以得知天道。
天道在微,而不在广。微,就是微小、细微、细小。
老子说:“见小曰明”。
明其道,就是明其小,明其微小。
古人云:“道心惟微,人心惟危;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惟微,就是惟小、惟细。
当一个人能够关注细节、把握细节、重视细节,也就等于拥有了道心。
所以人们才会常常说:细节决定成败。可惜人们大多都只会忽略细节,而不是专注细节。
同样的道理,天道并不仅仅存在于广大高远的天上,也存在于细小的花草、户牖之上。这便是“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知天道”的真正意思。“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意思就是说:人们观察万物以知天下、知天道,假如观察的对象越多越杂,距离最基础的户牖越远,那么所知就会越少。也就越不可能知天下、知天道。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所以,圣人要想知天下、明天道,并不用居庙堂之上,也不用去江湖之远,只需居于户牖之中,以家观家、以乡观乡即可。家家户户的现状,就是天下最真实的样子。
万事万物都是由一个个细节、细小的结构组合而成的,无其小就无法成其大。
要想明白一件事物的真假虚实、成败兴亡,不用看它表面呈现出什么样子,只需观察其细节就足够了。这就是不见而明。
所谓不为而成,就是指假如要做成一件事情,不是自己要付出多少作为、多少努力,而是要借助事物发展的本身趋势,顺势而为,则万物自成。又何须自己瞎努力呢?假如南辕北辙、缘木求鱼,就算有再多努力、再多作为,又有什么用呢?
人生不只是要埋头赶路,还要时常抬头辨明方向往往才更加重要。
因此,本章主要就论述了认知之道:天下事本来就可以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其出弥远,其知弥少。知人则智,自知则明;不出户,也可知天下。
手机,足不出户知天下。[笑着哭]
在紫微数字就是客观世界里,一切都是物,不动就是植物,静物,动的是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