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上海首富,如今负债2100亿!郭广昌的复星帝国,“崩”了?

吹哨先森 2025-04-09 19:32:33

“只要没暴雷,就算赢了。”

这话从曾经两度登顶“上海首富”的郭广昌口中说出,多少带着些劫后余生的味道。想当年,他和他创立的复星集团,何等风光?挥舞着钞票“买遍全球”,一度被视为最有可能成为“中国巴菲特”的男人。

然而,转眼间风云突变。如今的复星,背负着合并报表上超过2100亿的计息负债,像一头“热锅上的大象”,焦灼而沉重。郭广昌本人,也从昔日指点江山的资本大佬,变成了小心翼翼的“瘦身者”,坦言要“如履薄冰,如临深渊”。

这过山车般的经历,到底发生了什么?

“巴菲特门徒”的野心与狂奔

郭广昌和他复旦的校友们,无疑是中国资本市场的弄潮儿。2007年复星国际香港上市,郭广昌首次拿下上海首富,也开启了他模仿偶像巴菲特的征程。

核心打法?“保险+投资”双轮驱动。简单说,就是买保险公司,用保险公司长期、低成本的资金(保费),再去大举投资、并购其他公司,像滚雪球一样让财富增值。

那几年的复星,确实像开了挂。国内参股永安财险、与保德信合资寿险、成立鼎睿再保险;海外更是豪掷千金,10亿欧元拿下葡萄牙最大保险公司Fidelidade,又接连收购美国两家险企ATG和Ironshore…… 眼看着,“中国版伯克希尔”的蓝图就要绘成。

2017年,郭广昌再登上海首富宝座,风头无两。但谁也没想到,那几乎就是巅峰。

“刹车”失灵?千亿债务压顶

转折来得猝不及防。

先是国内对险资运用的监管趋严,“保险+投资”的路没那么好走了。接着,国家开始关注部分企业的“非理性”海外投资,复星赫然在列。郭广昌也赶紧表态,“梳理和规范非常必要及时”。

扩张的惯性戛然而止,但多年“买买买”积累下的巨额债务,却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后遗症开始显现。尤其到了2022年,叠加疫情冲击,复星的资金链警报频频拉响。

国际评级机构穆迪,连续下调复星评级,直言其“债务压力风险较大,现金不足以偿债”。市场上关于复星的负面传言四起,甚至传出北京国资委要求摸底风险的消息。一时间,复星系股价暴跌,流动性岌岌可危,真有点“风雨飘摇”的味道。

那年9月,久未露面的郭广昌,结束海外行程匆匆赶回上海,亲自下场辟谣、稳定军心。但谁都看得出来,这位大佬的日子,不好过。

“断臂求生”,“卖卖卖”不停歇

活下去,成了第一要务。怎么办?只能“卖卖卖”!

郭广昌后来说:“能卖出去的企业是好企业。”这话透着无奈,却也现实。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瘦身健体”开始了。

曾经视为“三驾马车”之一的永安财险,卖掉大部分股权;当年重金收购的美国保险公司ATG,卖了;连起家业务之一的复星医药、核心平台豫园股份的股票,也减持了;还有新华保险、泰康人寿的股份…… 据统计,仅2022年郭广昌回国后的短短两个月,复星就通过出售和减持回笼了230多亿。

这简直是在“割肉”自救!连2024年的财报,都出现了上市以来的首次亏损,虽然解释是“一次性非现金亏损”,但也反映了家底的压力。

好在,最危险的时候似乎扛过去了。复星没有真的“暴雷”,甚至还能在去年底时隔三年发了笔美元债,用时间换空间。

如今,站在业绩说明会上的郭广昌,看起来比前两年稍稍松弛了些,开始说要“有进有退”。但那高达2100亿的合并负债,依然像座大山压在头顶。

从上海首富到负债压身,郭广昌和复星的故事,还在继续。他们真的缓过来了吗?或许只有时间能给出答案。但这段惊心动魄的经历,无疑给所有在商海中搏击的人,上了一堂最生动的风险课。

0 阅读:0
吹哨先森

吹哨先森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