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虾都是吃抗生素、激素长大的?到底能不能吃?了解一下

阿峰玩转养护 2025-01-13 03:02:57

走进超市的水产区,一盆盆活蹦乱跳的养殖虾总能吸引不少人的目光。然而,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却在犹豫:这些看似鲜美的虾,是否安全?它们会不会因为使用抗生素或激素而对健康产生危害?类似的担忧不仅存在于日常对话中,还常见于网络热点讨论,甚至成为短视频平台的“流量密码”。据《中国水产养殖年鉴》显示,我国每年生产近500万吨对虾,其中超过80%来自人工养殖,而养殖过程中是否过度使用药物,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食品安全不单单是健康方面的事儿,更跟咱们生活质量好不好有大关系。

这一疑虑的背后,其实暗藏着对养殖技术、药物使用和人体健康之间复杂关联的认知盲区。人们或许很少想到,现代养殖技术是一门复杂的科学,背后需要严格的监管与实践验证。

1. 抗生素与养殖虾:从必要性到规范性

在当下的水产养殖领域,抗生素的运用的确是较为常见的情况,然而,这和公众所臆想的 “毫无节制地滥用” 完全是两码事。水产养殖所处的环境十分利于细菌的滋生繁衍,特别是在高密度养殖的模式下,虾类遭受感染的风险会急剧增加。在这种情形中,合理地使用抗生素,能够切实有效地对细菌感染起到预防或治疗的作用,进而降低虾的死亡几率 。一个简单的比喻是:抗生素之于养殖虾,类似于疫苗之于人类,目的是在疾病高发环境中提供保护,而非单纯追求快速生长。

但“合理使用”是一个关键前提。按照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兽药最大残留限量》(GB 31650 - 2019)的规定,对水产品里抗生素残留的检测要求很严。就说平常会用到的氟喹诺酮类抗生素,养虾的时候,在虾快上市前得留出足够时间不再用它,让虾把体内的抗生素都代谢掉,保证虾肉里这类抗生素的残留量不超标 。

如果加入调料后没有足够的时间让其慢慢熬煮,食材的味道就可能受到影响。同样,只有切实做到在规定时间停药,抗生素残留才不会给消费者带来麻烦。

2. 激素真的用于催生?事实远比谣言复杂

谈到“激素”,许多人会立即联想到不自然的干预,甚至担心它与致癌、内分泌紊乱等疾病挂钩。然而,科学事实并没有那么简单。在水产养殖中,真正用于生长调控的激素极少,主要集中在对虾的育种环节。例如,部分养殖技术会在虾性腺成熟过程中使用低剂量的类激素物质,目的是提高繁殖效率,而非直接影响虾肉的生长。

需要明确的是,这种类激素物质通常经过严格的实验验证,代谢速度快,在虾上市之前早已降解得无影无踪。换句话说,消费者购买的虾肉基本不会存在激素残留风险。若要举例,这就像我们在农作物上喷洒叶面肥,它的作用局限于生产环节,而不是进入最终的果实。

3. 如何看待残留风险:剂量决定毒性

在医学领域,有一句经典的原则:“剂量决定毒性。”就算是日常饮用的水,在超量摄入时也可能危及生命。同样的道理,要是抗生素或者激素的残留大大超出安全范围,才可能对人体造成不良后果。

以氯霉素为例,这是一种曾被滥用的广谱抗生素,具有潜在的毒性风险。不过,现在养殖和监管对虾的抗生素残留查得很严。实际检测发现,从正规地方买的养殖虾,里面的抗生素残留量,一般都比国际规定的标准低很多。世界卫生组织(WHO)明确指出,食品中的药物残留风险更多来源于管理不善,而非其本身的毒性。

消费者的关键是学会选择正规渠道的产品。正如中医强调“药食同源”,注重药物的适量使用,现代医学与食品科学也在追求这种“平衡之道”。

一只养殖虾,从苗种繁育到消费者餐桌,需要经历严格的养殖管理、药物监控以及食品检测。说白了,监管环节里不管哪个地方没做好,最终的食品安全就得不到保证。然而,这也说明了消费者与养殖者的共同责任:消费者需要增强对食品安全知识的了解,而养殖者则必须严格遵守行业规范,用科学代替盲目操作。

《黄帝内经》说过,能提前预防疾病的医生才是好医生。其实食品安全也是这个道理,重要的是提前预防,而不是出了事才惊慌失措。我们别老是被害怕的情绪左右,不如相信科学,用科学帮我们做出正确选择。未来,随着人工智能和生物科技不断进步,我们能否探索出 “零药物养殖” 方式,不再使用抗生素和激素?这不仅能让消费者吃得安心,还对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从虾的成长到消费者的选择,每个环节都是信任的桥梁。当下,或许我们无法完全避免食品安全的争议,但通过科学与理性,我们终能吃上一口既美味又安心的虾。

0 阅读:21
阿峰玩转养护

阿峰玩转养护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