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密度茼蒿采光不足,间苗时机五步判定,五年经验,高产栽培流程图解
在华北的一个普通小乡村,有一块被村民们精心耕种的农田。这里的人们世世代代以种植蔬菜为生,而茼蒿,作为其中的一种备受喜爱的蔬菜,更是承载着他们不少的期望。然而,种植茼蒿的过程却并非总是一帆风顺,尤其是在高密度种植的情况下,采光不足的问题时常困扰着菜农们。
就说老李家吧,那可是村里种蔬菜的老行家了,也有五年的茼蒿种植经验。往年,他家的茼蒿总是长得绿油油的,产量也不错。可今年,不知怎么的,那高密度种下的茼蒿,不少植株长得瘦瘦弱弱的,叶片发黄,明显就是采光不足导致的。老李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像他这样的情况在村里还真不算少数,好多菜农都为这事犯愁。
茼蒿啊,这种常见的蔬菜,在高密度种植的时候,确实容易出现采光问题。因为茼蒿植株挨得近,相互之间就会遮挡阳光,那些处在里面的茼蒿苗就没法充分吸收阳光进行光合作用。打个比方说,就好比一群人挤在一个小房间里,空间太小,每个人都伸不开胳膊腿。茼蒿也一样,采光不足,生长肯定会受影响。
先来说说茼蒿和其他绿植的对比吧。就拿茼蒿和生菜比,生菜的叶子比较大,植株之间的空间需求相对茼蒿来说就大一些。同样的种植密度,生菜可能还没那么容易出现采光不足的问题。还有小白菜和菠菜,这俩和茼蒿有点类似,都是相对比较矮小的叶菜类蔬菜。小白菜在采光不足的时候,它叶片的生长速度会明显变慢,原本嫩绿的叶片会变得黯淡无光,生长周期也会拉长。菠菜呢,叶片会变得薄而软,没有那种劲道的感觉。再对比一下和洋白菜,洋白菜植株比较大,它一旦种得太密采光不好,整个植株的生长就会停滞不前,甚至还会出现发黄枯萎的情况。这就是不同的绿植品种之间的差异,每个品种都有自己的脾气。
在乡下的农场上,很多菜农都有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我有个网友就分享过他种植茼蒿的经历。他是华南地区的人,那边气候比较温暖湿润,他也尝试高密度种茼蒿。开始的几天,看着苗长得密密麻麻的,他心里还特高兴。可没到一周,就发现问题了。那些靠里的茼蒿苗没什么精气神,和外面的比起来差远了。后来他发现,这和当地的日照角度有关。华南地区太阳直射角度比较大,在不同的时间段,阳光会更多照到某些区域。就像7天的时候,他发现早上阳光只能照到茼蒿苗靠东这一侧,西侧的就被后面的苗挡住。他就开始琢磨怎么解决采光的问题。
咱都知道,在种植茼蒿的时候,间苗是很重要的一步。要是能及时、准确地判定间苗的时机,对于解决采光不足的问题可是关键。我根据多年的经验,给大家说说这五步判定间苗时机的方法。
第一步,观察苗的颜色。正常的茼蒿苗颜色鲜绿、有光泽。如果发现有不少茼蒿苗颜色变得发黄、暗淡,那就得注意了。很可能就是采光不足,这时候就要开始考虑间苗了。一般来说,这个变化可能在种植后的10天左右就会有所察觉,因为在这之前苗还小,相互影响还不是特别大。比如说,在华北的一些平原地区,土壤肥力比较好,茼蒿苗生长初期速度很快,10天左右的时候如果采光不足,这种颜色变化就会很明显的。
第二步,看苗的株高。如果茼蒿苗的生长高度参差不齐,并且有部分苗明显低于其他苗,这也可能是因为采光不足。那些采光不好的苗因为光合作用弱,长得就慢。像在华北一些丘陵地区,地势不同造成的采光差异就比较明显。在同一块地里,阳坡上的茼蒿苗长得快,颜色也好,阴坡上的就很有可能因为采光不足长得慢,株高差异可能在半个月左右就会很明显。
第三步,是看苗的叶片分布。健康的茼蒿苗叶片应该是舒展的,相互之间有足够的空间。要是发现很多苗的叶片相互缠绕、挤压,那基本就是密度太大采光不好了。这个阶段可能在种植后的三周左右就能看出来。在南方的一些水乡地区,例如江南,因为降水比较多,茼蒿苗如果太密,叶子挂满水珠后会更沉重,就更容易导致叶片缠绕,采光受阻。
第四步,就是看整体的长势。如果发现茼蒿地里的苗整体看起来生长缓慢,没有那种勃勃生机的感觉,并且土壤肥力和浇水等管理方面都没有问题,那极有可能就是采光不足造成的。通常在种植后20天左右就可以从整体长势判断。像在华北的一些山区农村,地形有起伏,有些种在低洼处的茼蒿地,容易积水,再加上株高后互相遮光,整个长势就很糟糕。
最后一步,数间距。按照经验,在合适的种植密度下,茼蒿苗之间的间距应该在一定的范围。如果在一定时间后,你发现有些苗之间的距离已经小于这个标准距离太多,那就要准备间苗了。不同的种植时间和地域,这个合适的间距和时间也有所不同。比如说在北方寒冷地区,茼蒿生长周期长,可能在播种后的一个月左右,就要依据这个间距标准检查一次;而在南方温暖地区,二十天左右就要检查。在华北和华东一些地势平坦的地块,茼蒿生长较为均匀,间距判断比较容易;而在四川盆地这种湿度大、光照条件特殊的地方,茼蒿苗的生长节奏和间距要求也有差异。
对于高密度茼蒿间苗,还有个实用的流程可以参考。像我刚才说的那个华北的菜农老李,他在吸取了今年的教训后,制定了这么个流程。首先,在播种前,他会根据这块地的面积、日照情况等,大致估算好适宜的播种密度。播种后,在生长初期,就像前三天,他每天都会去地里简单查看一下苗的情况,主要是看看出苗是不是均匀。到了10天左右的时候,就按照前面说的五步,仔细观察苗的各种状态,如果发现有采光不足的迹象,就开始着手准备间苗。间苗的时候,他选择在早上或者傍晚,这时候茼蒿苗比较脆弱,但也能减少水分流失。间苗后,他也不会马上大量浇水,而是先稍微喷淋一点水,让土壤湿润,等苗适应一两天后再正常浇水施肥。
像网友在华南地区种茼蒿,他因为知道了南北差异,在流程上也做了调整。他在播种后的7天左右就开始初步观察茼蒿的状态,因为那边气候温暖,苗长得快。而且他在间苗的时候,间隔的时间会比华北地区的菜农短一点,每两次间苗之间间隔大概7天,因为那边阳光充足,茼蒿生长速度快,需要更频繁地调整密度来保证采光。
在乡村的田园里,种植茼蒿是一件充满希望又面临挑战的事情。这高密度茼蒿采光不足的问题以及间苗时机的判定,都是非常关键的环节。希望我的这些经验分享能给广大菜农朋友们带来一些启发。
最后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如果你是菜农,在高密度种植茼蒿时遇到采光不足的情况,除了间苗你还会考虑采取哪些措施来改善茼蒿的生长状况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