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承载着无数代人的记忆与情感。而春节的习俗,更是充满了历史的厚重与文化韵味。我们耳熟能详的年俗习惯有很多,总结起来至少有十多种,今天列举几个年俗,看看大家过年是否有参与其中。
年俗丰富多彩,涵盖了祭祀、祈福、饮食、娱乐等多个方面。作为上班族的我们似乎习惯了过年从除夕开始,而在习俗浓郁的农村,过年是从腊月初八就已经预演了。
在古时候,腊月初八通过祭祀的方式,祈福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祭祀仪式结束后,将祭祀用的五谷煮粥分而食之。五谷煮出来的粥口感并不是很好,一些调皮的孩子偷偷往里面扔红枣,大人发现后起初教训了孩子,但喝粥的时候发现味道挺好,有枣的甜香味,后来也就没人制止小孩往粥里仍红枣的行为了。
在有些年份,流感时有发生,要么由于干燥上火咳嗽,要么由于寒邪过盛生冻疮或发烧发热,一些地方在腊八粥里会加入莲子或者枸杞等有功效性的食材,腊八粥的口感就变得丰富起来了。于是,腊八祭祀不但满足了古人祈福对来年粮谷满仓的愿望,也达到了身体健康的目的,真是一举两得的举措,不得不说,古人善于总结的习惯满满地都是智慧。
俗话说:过了腊八就是年,古人为了储存过冬的食物,从腊月开始,将不易保存的食物通过加工腌制后,变得可以较长时间储存而且口感丰富,比如腌菜、腌肉、腊肉、窖藏等。
到了腊月二十三这天,通过祭祀灶神的方式,祈福来年“衣食有余、小孩健康”,祈福结束后,母亲会把祈福用的食品分给小孩吃,希望孩子少生病,健康成长。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这一天,会把屋里屋外,角角落落的都清扫一遍,寓意把晦气和霉气清理干净,用全新的面貌迎接年的到来。
在旧习俗里,认为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上天禀告,腊月二十五日玉皇大帝便会下界视察,了解人间善恶,并定来年祸福,所以家家杀猪宰羊祭祀祈福,称为接玉皇。人们在这一天言语要谨慎,争取好表现,以博取玉皇认可,降福来年。
二十七赶大集置办年货,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腊月三十把夜守。
除夕这天,张灯结彩贴对联,贴门神、挂年画,白天需要祭祖告慰先人,撒糖果和酒肉,寓意给祖先分食一起过年。
除夕夜里吃年夜饭,北方吃饺子,南方吃年糕、汤圆,寓意团团圆圆。
除夕夜除了要吃团圆饭,还要放爆竹。
相传在古代,年兽是一种凶猛的怪兽,每到除夕夜就会出来吃人。古人发现年兽害怕红色、火光和巨大的响声,于是发明了贴春联、放鞭炮、守岁等习俗来驱赶年兽。
正月初一到初五,亲戚好友互相走动拜年,给小孩压岁钱,压岁钱需要压在小孩枕头底下替孩子驱邪祟。
初一不扫地,避免扫走财运,寓意留住福气。初二出嫁的女儿带着丈夫和孩子回娘家拜年。
初五是送穷日,打扫卫生,将垃圾倒掉,寓意送走贫穷,迎接财富。
在正月里,有些地方有舞龙舞狮、耍社火、逛庙会的习俗,使得村落、乡镇之间更和谐友好的相处。
这是大家常见的过年习俗流程,而在一些省份或者地域,当地的正月活动更热闹更具特色。比如广东的逛花街,福建的游神,贵州的斗牛等等,都具有美好的寓意。老祖宗传下来的文化习俗丰富多彩,寓意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当理解其中蕴含的深意时,每个人都能从中感受到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