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大家都怀疑王莽是“穿越者”?我觉得跟他做的事有很大关系

四方井军武 2025-04-25 11:50:02

1992年,在扬州邗江的汉墓发掘现场,一件青铜器让考古人员立刻兴奋了起来。这件器物既有固定的尺身了,又设计了可滑动的尺件了,刻度能精确到0.1毫米其形态与现代的游标卡尺极为相似了,几乎没什么差异了。

这件而后被称作“新朝青铜卡尺”的文物经检测得知是于公元1至5年这段时间的物件;而且相较于欧洲最早的金属卡尺,居然提早了1600多年之久。

消息传开后,人们又想起了那个,在历史上争议不断的名字——王莽。

这个被史书骂了两千年的“篡位者”,怎么会和这件看起来不属于那个时代的工具扯上关系?

王莽是西汉末年到新朝时期的关键人物,而且他的人生,就如同一场,充满了反转的大戏。这般来看,其经历着实令人称奇,竟仿佛命运在与他开着玩笑,不断地翻转着剧情的走向。

身为外戚王氏家族里的一分子,他此前借助“克己复礼”这样的形象开始崭露头角;23岁时步入官场,38岁便晋升为大司马;54岁的时候,竟然取代了汉朝,从而建立了新朝。

在儒家思想极为兴盛的西汉末年,他曾被诸多之人当作“周公再世”。而且自他登上皇位之后,其形象便发生了极大的转变,随后竟变成了一个典型的“乱臣贼子”。原本被视为贤良的他,登上高位后却有了如此巨大的反差,着实让人感慨。

但抛开史书的偏见,会发现他的故事远比“篡位者”三个字复杂得多。

公元前45年,王莽生于长安的权贵之家,而且姑姑乃汉元帝的皇后王政君,家族中有九人封侯,与此同时有五人担任大司马,如此这般,他们便是当时最为显赫的外戚集团。

但王莽跟其他贵族子弟有所不同,他小时候呀,便拜大儒陈参作为老师,在长安太学之中,十分刻苦地攻读《周礼》,而且平时所穿的衣物,跟普通的书生大概差不多。

哥哥早早地去世之后,他独自一人照顾寡居的嫂嫂以及侄儿,而且居然还卖掉了马车去救济那些贫穷的书生。

这些事儿,在读书人中间,使他的口碑相当好,进而成为了“道德楷模”。

公元前22年,王莽因他自身的品行较为端正,从而被举荐为黄门郎,自此便开启了他的仕途征程。

他特别擅长经营自己的名声,在伯父大司马王凤病情严重的时候,他整天整天地守候在他身旁;“亲自去尝试药物,头发乱糟糟的,面庞脏兮兮的,连续好几个月都没能好好地脱下衣服睡觉”,这段经历被《汉书》记载下来,于是就成为了他的“道德标识”。

真正让王莽走到权力中心的,而且其实是西汉末年的那些社会问题,它们在那个时期变得尤为突出,逐渐将王莽推上了重要的位置。

那时候土地多数被豪强给兼并了。“富人的田畴,一眼望去绵延无尽;穷人呢竟连插下一根锥子的处所都难以寻觅”,于是流民愈来愈多。富人安享着广阔的田地,穷人却毫无立足之地,这般贫富差异致使流民的数量持续上扬。

王莽看出了老百姓的不满,一方面继续塑造自己的“儒生领袖”形象另一方面借着家族势力打击贪腐。

公元前1年,汉哀帝离世了。而且这时王莽在太皇太后王政君的扶持之下,又掌控了权力。接着他颁布了“限田令”,其实其目的在于抑制土地兼并这一情况。

虽然政策没完全推行下去,却让他得了“为百姓说话”的好名声。

公元9年,王莽接受“禅让”当了皇帝,改国号为“新”宣布“除旧布新”,一场大胆的社会改革开始了。

王莽的改革措施在当时,那可是“前所未有”:他将土地,统统收归国家掌控,严禁买卖,依照人口进行分配;盐、铁、酒这类关键物资,由国家来经营,并且设立了“赊贷所”,给百姓给予贷款;宣称奴婢为“私属”不准随意买卖;于此同时,对货币进行改革,发行“大泉五十”“契刀”等新的钱币。

这些政策,看着像是在恢复古代的制度,其实却藏着极为超前的想法:土地的国有化,有点类似于现代社会所实行的公有制;政府所推行的贷款举措,竟然比欧洲早了1500年之久。

但实际执行起来,问题有一大箩筐:土地改革,让豪强们十分不满,而且河南郡的豪强李崇,竟然还聚集百姓进行反抗;货币改革,由于频繁地更换钱币,把经济弄得一片混乱,《食货志》中称“老百姓都懵懵懂懂的,钱压根就难以花出去”。

要说最让人惊讶的,是王莽的“礼制实验”。

公元5年,他的妻子王氏身着红色短裙赴宴,裙子之短,离膝盖仅三寸而已。在当时“女人衣服须遮住全身”这一规矩之下,这着实是,“离经叛道”之举。

太学生当场就不肯吃饭了,老臣孔光更是捂着脸退席。

但王莽却说“红色符合新朝的火德”,把妻子的穿着和政权合法性绑在一起。

后来考古有了发现,新朝的织物密度呢,比西汉要高许多;达到了120根厘米²。由此推测,王氏的短裙或许是特制的,而且呢它既显得时髦,与此同时又不会走光。

这件事呢,瞧着有点稀奇古怪的,但其实呀,这恰恰就是王莽在向传统礼制发起挑战呢。当那些儒生还在扯着嗓子大喊“恢复周礼”的时候他已然借着服饰改革,把新朝那独有的风格给展现出来啦。

地皇三年(公元22年),王莽因为梦见“刘家子弟杀蛇”,下令抓捕所有姓刘的人,长安城里有23个叫“刘秀”的人被杀。

这时未来将会成为汉光武帝的刘秀依然在南阳忙着干农活。不过他的哥哥刘縯却慢悠悠地打趣说:“若那王莽知晓你日后能够当上皇帝,或许早就已经将这块地收拾得干干净净,而且说不定还会对你刮目相看呢。”

《后汉书》说王莽“嫉妒刘秀的名声”,但同时期的《王莽传》根本没提刘秀,更多是针对绿林军中的刘姓将领

这种记载上的矛盾,而且或许是东汉建立后有意地把王莽“妖魔化”——就如同他的青铜卡尺被传成了“穿越神器”,其实历史有时候确实会被胜利者重新进行书写。

公元23年,绿林军打进长安,王莽死在乱军之中,新朝只存在了15年就灭亡了。

班固在《汉书》里把他写成“篡位的坏人”,而且到了近代,居然有人开始重新评价他:胡适说他是“中国第一个社会主义者”,其实鲁迅认为,他“借着复古搞改革”。

从扬州的青铜卡尺,到居延汉简里的土地纠纷记录,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王莽的失败不是简单的“野心太大”,而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想在旧时代里搞新变革,却没料到现实这么残酷。

他的想法,太过超前,而且当时的官僚体系,根本就撑不住,再者改革还得罪了,太多有权有势的人,最后竟然只能成为时代的牺牲品。

现在那把青铜卡尺依然在博物馆里陈列着呢。从刻度上较为明显的磨损状况,我们能够清楚地觉察到,它之前被使用得极为频繁。

它或许并非是什么“穿越证据”,而是一个时代的见证——当西汉王朝遭受到土地兼并、外戚专权以及流民问题的重重折磨,已然奄奄一�息之时王莽却想用自身的办法使社会再度变好,即便他的尝试带有些许不切实际的天真。

历史有时候很有意思:他当年推行的很多政策,后来在唐朝的均田制、宋朝的青苗法里又出现了,甚至现代的计量制度,都能看到他探索的影子。

也许就像出土的《建政纲领》竹简写的,王莽的真正意义,是让后人思考:在旧规矩和新变革之间,一个时代能走多远?

参考资料

班固. 《汉书·王莽传》. 中华书局, 1962年版.

0 阅读:0
四方井军武

四方井军武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