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犹如在沙漠中升起的大风暴即将袭来:美国与俄罗斯准备在沙特进行有关乌克兰问题的会谈。这是在过去一年硝烟四起的俄乌冲突中,少见的、美俄两国坐下来谈事情的机会。地点选在中东,而冲突的核心当事方乌克兰以及受战争影响最深的欧洲国家,却被“请”到会场外。这场会谈究竟是为和平铺路,还是大国间的一场“戏中戏”?又是谁在这个局面中暗度陈仓、试图捞取最大利益?如果你也是满脑子问号,不妨往下读一读。
美俄谈判,乌克兰竟成“局外人”,欧洲眼巴巴地被晾着当“看客”,消息一出,不少人满怀疑问:这谈的到底是乌克兰的事,还是美俄自己的事?美国务卿鲁比奥、中东特使威特科夫乃至国家安全助理华尔兹齐聚沙特,阵容可谓“星光熠熠”。俄外长拉夫罗夫也极有可能亲自上场,堪称美俄高规格高层级的会谈。可滑稽的是,主角乌克兰却表示对整场会议毫不知情,总统泽连斯基甚至明确表态“不打算参与”。这场会谈明面上是替乌克兰谋和平,但乌克兰显然不是主导者甚至连参与者都算不上。不禁让人奇怪,这究竟是谁想从中分一杯羹?
与此同时,欧洲国家因被“踢出局”而满腔不满,也在寻找自己的发声渠道。法国总统马克龙急忙宣布在巴黎召开一场欧洲安全峰会,与美俄的谈判直接“碰撞时间表”。表面上看,欧洲的反击含蓄温柔,但背地里对美国单边主义的不满正悄悄汇集成隐性的“抗议”。很明显,这场会谈不仅是乌克兰的局外之局,更是欧洲难掩的尴尬。
乌克兰被排除在外,欧洲无奈作壁上观,美俄为何能在这场冲突的事件中“截胡”对话权?从选址沙特不难窥见端倪。沙特作为中东大国,近年来频频扮演“外交红人”的角色,尤其是在能源与地缘政治问题中左右逢源。选择沙特作为调解地,人尽皆知避开了在欧洲进行的政治干扰,也可以见得美国正力图避免欧洲过多的干涉,从而对谈判过程“简化控制”。看似美俄达成某种默契,但背后的博弈却充满微妙的不信任感。对俄罗斯而言,与美国谈有可能触及一部分制裁的松绑;而对美国来说,与俄罗斯对话,既是为了给战争降温,也是一种对乌克兰和欧洲施压的方式——表面施恩,暗中掌控主动权。
至于乌克兰,在这场棋局中似乎彻底沦为了“大国的筹码”,局外人的身份让泽连斯基政府感到很难堪。民间对此愤愤不平,“这是我们的土地,我们的战争,凭什么不让我们说话?!”类似的情绪在乌克兰社交媒体上迅速发酵。然而,不得不承认,在地缘政治的大局中,乌克兰始终难以摆脱“被利用”的角色定位。
虽然大国间的会谈暂时替战争端出了一杯冷水,但这虚假的平静背后却暗藏更多危险。美国方面的某些高级官员甚至公开宣称,“乌克兰和欧洲插手只会徒增谈判的复杂性”。这种话让欧洲彻底尴尬,盟友关系变得愈加微妙。站在美国的角度,这其实是一种名为效率的排外行为——减少欧洲“噪音”,避免乌克兰耗尽太多自己能动的棋子。
相比美俄安然“自摸”,欧洲内部却是暗流涌动,一部分成员国对美国长期单边决策的不满愈发明显。比如东欧国家不仅担心自己的安全,害怕被“交易掉”,还要面对本国经济因战争而产生的压力。有人笑称,曾经疾呼“拯救乌克兰”的欧洲,如今却成了“大国桌边最无力的配角”。马克龙急于召开的欧洲安全会议,更多像是一次气愤下的“象征性行动”,然而欧洲能否以此为契机团结一致、真正形成独立于美国的“话语圈”,仍是个未知数。
更讽刺的是,乌克兰国内也传来不小的反对声音。近年来,乌克兰靠美国的武器援助和经济支持维持抗战局势,但这“支持政策”实际上也使乌克兰陷入了更深的对美依赖。有人抨击,“这和过去依赖俄罗斯能源有什么两样?从一个坑跳到另一个坑而已!”
就在不少人以为这场沙特会议只是场走过场的形式时,局势突然迎来一场“惊天反转”。媒体惊爆消息称,美国总统特朗普直接在会前表示,“这次谈判的目标是尽快促成美俄之间的共识,而无需经过太多他人插手。”一个关键词直接戳中欧洲和乌克兰的痛点——“共识”。这不单赌上了乌克兰的未来,也让欧洲可能随时牺牲自身利益。马克龙闻风再度放狠话,宣称“沙特会议如果逾越欧洲利益线,欧洲将另谋出路。”
紧接着,美方又抛出一个震撼外界的小道消息,称如果谈判顺利,可能会暗中推动部分对俄经济制裁的缓解。这背后逻辑显然是,为了换取俄罗斯能在乌克兰问题上适当“让步”。但问题来了:特朗普可以给俄罗斯开“条件”,却没资格代表乌克兰答应“结果”。一时间,冲突再一次升级,各方势力齐刷刷地将目光聚集在这场沙特会议以及可能达成的“私下交易”上。
在喧嚣许久后,局势再次趋于表面平静,但暗潮依旧汹涌。表面上看,美俄的会谈无疑为接下来的和平希望点燃一把火,然而各方的危机也随着谈判的推进愈发加深。在会谈后,美国宣布继续援助乌克兰,但却显得“不像先前那样慷慨”。这让乌克兰国内再度引发热议,“美国到底是帮我们,还是给自己找退路?”而欧洲这边的愤怒情绪也在不断累积,尤其是那些直接面对安全风险的东欧国家,他们意识到:自己不仅可能是俄乌冲突的次要牺牲品,如今甚至连话语权都难以争取。
与此同时,某些国家依旧在插手试图搅局。比如英国表态会考虑派驻军事力量至乌克兰边境,加拿大则快速承诺下一轮物资资助。如此表面强硬的态度,反而制造了新的不安——大国博弈下,并没有任何形式的“和平”是免费的。
这场所谓的“美式和谈”,看似是为和平奔波,实则不过是又一场博弈的开篇。美方自私自利的本质暴露无遗,而俄罗斯看似参与合作,却也并未在核心问题上真正妥协。乌克兰的命运永远都写在别人的筹码里,而欧洲国家的隐痛更在于发现自己在美国单边主义下,已经失去了对局势的掌控力。美俄倒是很开心,但最终乌克兰和欧洲的叫苦又有谁来听?
美国打着“和平”的牌,却还要牺牲欧洲和乌克兰的利益,到底谁给了它这样的“特权”?美俄这场谈判,会是通往和平的一步棋,还是又一次地缘政治的大戏?如果你是乌克兰或欧洲国家,会选择信任还是反抗呢?欢迎在评论区发表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