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我们通常理解为没有后人传宗接代是最大的不孝顺。可事实真的是这样的吗?
中国古代一直以来奉行以孝为先,封建王朝已孝治天下,我们的理解似乎没有问题。而这句话最早出自孟子的《离娄章句上》,原文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从原句中我们可以看出,对“无后”的解释。大舜没有告诉父母就娶妻,是为“无后”。很显然,这里的“无后”并非大家理解的后人。所以平时大家的理解并不准确,有断章取义之嫌。
那么不孝有三,到底是哪“三不孝”呢,其实《孟子》中并没有说。而是大约四百年后东汉一个叫赵岐的人写了本《十三经注疏》注释了《孟子》,他对“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解释是“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穷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大意是从礼的角度来说不孝的事情有三件,阿谀奉承,陷害亲人于不义,是一不孝;家里贫穷还有年迈的老人,却不去考取功名做官,是二不孝;不娶媳妇,没有后代,让祖宗绝后,是三不孝。而三不孝中,没有后人是最大的。从中可以知道,我们平时理解的无后为大,是东汉赵岐此人理解的意思。那么为何赵岐忽略“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这么明显的解释呢。很可能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关。“学而优则仕”是古时候学子的唯一出路,而且当时整个社会鄙视商人,商人的地位还在农民之下。从二不孝中也可以看出,而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这种观念更是根深蒂固,从二不孝也可见一斑。那么从汉朝开始的以孝治天下的观念,势必影响了赵岐等人。
赵岐何许人? 东汉末年经济学家,画家,出使关东,官至太常,对《孟子》研究颇深,在当时社会地位颇高,所以他对《孟子》的注释对后人影响很深,但明显迎合了当时的封建统治阶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