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妹们,最近后台收到太多留言了:
"我家闺女初二,现在回家就甩门,多说两句就吼'你烦不烦'"
"儿子把我微信拉黑了三个月,就因为我说他发型像鸡窝"
"现在跟她说话得看脸色,生怕哪句不对又冷战半个月"
咱当妈的心里苦啊!明明小时候是贴心小棉袄,怎么一到青春期就成了行走的炸药包?今天咱不熬鸡汤,就唠点掏心窝的大实话——孩子不是突然变"白眼狼",而是他们身体里正在上演一场"世界大战"!
荷尔蒙暴走+大脑宕机=行走的情绪炸弹知道为啥孩子前一秒还笑嘻嘻,后一秒就摔门吗?科学家发现,青春期孩子的前额皮质(管理智那部分)根本没发育完!这就好比让五岁小孩开越野车,油门(情绪)踩到底,刹车(理智)却失灵了! 更扎心的是,他们冲你发火反而因为你是"安全气囊"——就像小时候摔疼了只会找妈妈哭,现在情绪爆炸了也只敢冲最亲的人吼。
那个说"最爱妈妈"的小孩,正在亲手把自己"撕碎"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说得好:青春期就是场"身份大逃杀"。孩子得亲手把依赖父母的那个自己"杀死",才能长出独立人格。 举个例子:你闺女突然把粉色公主房刷成黑色,不是审美突变,是在用行动喊:"看!我和小时候不一样了!"
最伤人的那句话,其实是求救信号记得有个妈妈跟我说:"女儿冲我喊'你根本不懂我',可我明明在帮她啊!" 姐妹,孩子说"讨厌你"的时候,翻译过来其实是:"我现在好混乱好害怕,你能不能接住我的坏脾气?"就像小兽受伤后会呲牙,他们用攻击来掩饰脆弱。
最近看《欢乐颂3》里何悯鸿妈妈没?天天道德绑架:"我省吃俭用供你读书""我这么做都是为了你"。这不就是咱这代人的真实写照?
⚠️警惕这三个亲子关系雷区:① 情感勒索式关心:"我天天起早贪黑,你就考这分数?"(潜台词:你的成绩=我的价值) ② 侦探式监控:送水果是假,查手机是真(孩子视角:我妈根本不信我) ③ 碎碎念攻击:从"作业写没写"念叨到"袜子别乱扔"(孩子脑内自动屏蔽+1)
有个扎心数据:70%的青春期冲突,都源于父母不肯把孩子当"大人"对待。就像你老公天天把你当三岁小孩管,你炸不炸?
"左侧儿童房摆满布偶,右侧黑白灰卧室贴满摇滚海报,中间撕碎的全家福缓缓飘落,超现实主义风格"
第①招:把唠叨换成"嗯嗯,然后呢?"闺蜜莉莉用这招绝了!她儿子吐槽学校饭菜难吃,她忍住没教育"要珍惜粮食",而是啃着苹果接茬:"是不是比姥姥做的卤鸡爪还难吃?"结果儿子噗嗤笑了,俩人居然聊了半小时食堂八卦!
第②招:学会"战略性撤退"孩子锁门时别硬闯!参考心理学"刺猬法则":天冷时刺猬会靠近取暖,但太近了又会扎伤。留出安全距离后,我家娃反而主动开门问:"妈,这道题咋做?"
第③招:把自己活成"非卖品"自从我报班学插花,闺女看我眼神都变了:"妈你居然会做永生花?教教我!" 记住啊姐妹们,孩子嫌弃的从来不是妈妈,而是那个眼里只有柴米油盐的"老妈子"。
上周在超市看到个场景:
染着绿头发的女孩冲妈妈吼:"别跟着我!"
妈妈红着眼眶小声说:"妈去那边买酸奶,你爱喝的那个牌子..."
突然女孩转身抱住妈妈:"对不起,我今天数学又考砸了..."
看吧?孩子那些张牙舞爪的叛逆,底下藏着的还是当年那个迷路的小孩。青春期就像场暴雨,再大的雷声也只是暂时的。咱们要做的不是撑伞对抗,而是穿上雨靴,陪他们痛痛快快踩水坑。
等某天雨过天晴,你会突然发现:那个浑身是刺的少年,不知何时已长成会为你挡风的大树。
文末灵魂暴击: "你说孩子青春期像仇人,可你记得吗?TA人生第一个微笑、第一声妈妈,可都是给你的啊!"
#今日话题#你家神兽青春期干过最让你心塞的事是啥?来评论区抱团取暖吧!
权威参考文献:
埃里克森《人类发展的八个阶段》
约翰·戈特曼《培养高情商儿童》
李建学《亲子依恋障碍的临床研究》
丹尼尔·西格尔《青春期大脑风暴》
温尼科特《母亲与家庭心理分析》
《发展心理学》第12版(黛安娜·帕帕拉)
苏珊·福沃德《情感勒索》
托马斯·戈登《父母效能训练》
阿德勒《自卑与超越》
《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蓝皮书(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