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最强“打工人”:商鞅的变法奋斗史

不学习吧 2025-02-14 17:20:49

话说在战国初期,秦国还是个“土包子”,落后得让人心疼。公元前361年,秦孝公上位,一拍脑门:“咱得改革啊!”于是广发英雄帖,求贤若渴。

这时,卫国的公孙鞅(后来因为功劳大,被封在商地,改名叫商鞅)屁颠屁颠跑来应聘,成功赢得了秦孝公的芳心。公元前359年,商鞅摇身一变成了“左庶长”,开始在秦国搞起了第一次变法。

不过,变法前商鞅心里有点虚,怕大家不信他。于是,他灵机一动,在国都南门竖了根三丈长的木杆,放话说:“谁能把这玩意儿搬到北门,赏十金!”老百姓们围观看热闹,心里嘀咕:“搬根木头就给十金?这哥们儿是不是钱多烧得慌?”结果没人敢动。

商鞅一看,急了,赶紧加码:“五十金!搬不搬?”这下大家更懵了,但有个胆大的哥们儿心想:“管他呢,搬了再说!”于是吭哧吭哧把木杆搬到了北门。商鞅二话不说,当场兑现奖金。这事儿一传十、十传百,大家都知道了:商鞅这人,说到做到!从此,秦国的法令再也没人敢当儿戏了。

商鞅的第一次变法,主要搞了以下几件事:

连坐法:五家一“伍”,十家一“什”,互相监督。一家犯法,邻居不举报,大家一起挨罚。这招狠不狠?

分家令:家里有两个儿子的,到岁数必须分家,各过各的,不能啃老。不然?加倍交税!

生产奖励:种地织布厉害的,免徭役;好吃懒做的,全家罚做奴婢。这简直是“勤劳致富,懒虫受罪”的古代版。

军功奖励:打仗立功的,按功劳领赏;贵族没军功?别想享受特权!私斗?一律按罪受罚。这下贵族们可傻眼了。

新法实行十年,秦国从“土包子”变成了“高富帅”,国力蹭蹭往上涨。公元前352年,秦孝公一高兴,给商鞅升了官,封为“大良造”,权力更大了。公元前350年,商鞅又搞了第二次变法,主要内容是:

政治改革:推行县制,把乡村城镇合并成大县,全国设31个县(也有说41个),每个县由中央直接派人管理。

经济改革:开荒扩地,承认新开垦土地的所有权,允许土地自由买卖。还统一了度量衡,方便大家做生意。

第二次变法时,秦国还把国都从雍城搬到了咸阳,算是“搬家升级”了。

不过,变法可不是一帆风顺的。旧贵族们气得跳脚,纷纷反抗。但商鞅是个硬骨头,一点不妥协。公元前346年,太子带头闹事,商鞅直接给太子的两个老师脸上刺字涂墨,以示惩罚。老百姓一看:“太子犯法都挨罚,咱们还是老实点吧!”于是,新法在秦国彻底贯彻,秦国也从此走上了富强之路。

商鞅变法,堪称中国古代版的“逆袭大戏”。可惜,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太子继位,成了秦惠文王。旧贵族们趁机报复,秦惠文王听信谗言,把商鞅给害了。不过,商鞅虽然死了,他的新法却一直沿用,秦国也因此越来越强大。

商鞅这人,虽然结局有点惨,但他的变法绝对是秦国逆袭的关键!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