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大举办的大学生影视节从1993至2023年将进入“而立之年”。在中国电影产业、创作与市场蓬勃发展的30多年里,高校学生电影节一直在关注国内电影,支撑并见证了中国由“电影大国”逐步走向“电影强国”,从“立足本土,吸纳外来”到“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转变。在这个发展的进程中,虽然他们的审美观和观看方式发生了变化,但是他们对于影片的喜爱之情始终不减。
大学生电影节是一个聚集青年力量,展现大学生独特品味的一个主要平台,它以北京师大丰富的教育资源和人文背景为基础,以“大学生办、大学生看、大学生评、大学生拍”为特点,伴随着一代又一代大学生影迷、年轻电影人、年轻影评人的不断进步;以“青春热情,学术品味,文化自觉”为核心,对一代一代的年轻人进行了“家国之情”和“价值观”的熏陶和影响。三十人站在那里,走向光明。坚持中华文化定位的大学生电影节,是中国电影成长的“见证”和“青年同行”。
中国影片与年轻受众的双轨,30年前,由北京师大美术学院的一位老教师、北京师大美术学院的老师、黄会林领导,发起了中国首届大学生电影节。自成立以来,大学生电影节既有实践性,也有理论性,一是为年轻人搭建一个实习的平台,使他们可以通过评奖、放映、学术讨论等方式,对中国电影的运行机理有一个更为直接的认识,对中国电影的发展有一个更为深刻的认识。同时,依托北京师大的影视专业特色及丰富的人文资源,通过学术研讨会、专家讲座及大师班等形式,针对中国电影发展的脉搏及前沿问题,进行学术争鸣与思想碰撞,提高了年轻学生的电影美学素养及批评意识,并对整个行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过去的30年里,已有超过200所学校和70个城市,放映了900多部国内电影,放映了30000余场;先后召开了200多次专题会议、专题报告等,出版了20多篇研究报告,在各类刊物上发表了5000多篇文章和文章。利用电影节所设置的艺术创新特别奖、处女作奖、最佳观赏效果奖等富有前沿性的奖项的评选,以及大学生原创作品推选系列活动,向电影行业推荐并输送了一批年轻的电影人才。象霍健奇,陆川,万玛才旦,陈宇,马俪文,谢东燊,董润年……,这些人日后都成了中国电影的骨干,其中不少人也是在这个国际电影节上,取得职业生涯的首次大奖。
在对大学生进行培养的过程中,有将近2000名影视专业的学生参与到了大学生电影节的运作中,有超过4万件的学生原创的录像作品,有360万的学生参加了大学生电影节的活动。许多当初参与过电影节的同学,现在都已经是业内知名的导演和编剧,或者是大学里的电影老师,或者是从事各个领域的工作,为了中国的电影事业做出了自己的努力。在过去的30多年里,大学生电影节一直在为业界和学术界输送优秀的人才,同时也不断地把年轻人的呼声和他们特有的品味传递到中国的影视圈。同时兼顾了对影片创作人员的培养和对影片受众的培养这两个方面,为影片产业和影片市场的发展提供了一支后备力量,推动了职业影片人与年轻影片受众之间的双向互动。
影视审美教育与社会文化的和谐发展,在高校,影视节曾经是高校学生与电影交流的一个主要途径,但是,伴随着媒体的不断发展,目前高校学生与电影交流的途径越来越多样化。作为一个以中国电影发展为主题的大学生电影节,他们也在不断地思索着如何在新的历史时期,更好地激励、培养和引导青年,为推动中国电影的高质量发展,作出自己独有的贡献。电影的发展是和真实的社会发展紧密相连的。回到生活,回到人民,永远是影片发展的核心。笔者认为,高校影视节应该超越高校,向更广泛的、更广泛的、更广泛的、更有意义的、更有意义的影视节发展。
第28届大学生电影节启动“电影下乡”活动,青年教师和大学生乘坐电影车队,走进农村,为贫困地区的中小学生和青少年提供免费的服务。在贵州遵义的苟坝村,一所红色小学校播放了《建党伟业》,小朋友们听的如痴如醉,连学校的领导都说:“课堂上没有这样的寂静,太棒了。”这一时刻,我们对影片审美教育的威力有了深刻的认识。由北京师大珠海学院主办的“南方之星(珠海)电影周”将于2021年起正式启动。本届国际影周的开幕典礼在珠海大剧场——珠海地标性建筑物“日月贝”上拉开帷幕。在过去的3年中,“南方(珠海)电影周”以“数码赋能城市发展”论坛、““青春之歌””大型露天影展、“城市影院惠民”等为契机,以“南方(珠海)电影周”为契机,以“南方(广州)”为依托,以“南方(广州)为依托,积极推动珠海“人文海湾”的发展。
在这一年里,大学生电影节还启动了“名导·名城·明日之星”青年图像挑战计划,向年轻人征集并招募年轻的创作队伍,将他们的作品以各地文化资源、文化空间为中心展开图像创作,从而打造出一个带有青年文化特色的影视节。本次“挑战赛”活动的第一个落脚点就是北京东城区,它将以影像的形式展现在人们面前,为北京的核心区域增添一份年轻的活力,为北京的文化建设增添一份“光与影”的韵味。
近年来,高校学生电影节将电影审美教育由城市带入乡村,又由乡村返回城市,并深入到社会生活中去。在电影的帮助下,电影节成为了一座促进交流、激发碰撞、连接异域文化的桥梁。影片以24个画面为现实生活。它既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大众化和社会化的交流方式,同时也是一种民族、社会和时代的反映。在新的时期,影视更应充分发挥其浸润心灵、培根铸魂之力。在三十岁之际,我们再次启程,我们将一如既往地发挥年轻人和中国电影之间的纽带作用,为推动中国电影的高品质发展,奉献青春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