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6年,张作霖先是斗赢了冯德麟,完成了对奉天的掌控,而后从内部瓦解了黑龙江,挤走了朱庆澜、许兰洲,扶植亲信鲍贵卿担任黑龙江督军兼省长。短短一年时间,东北三省就有两省落入张作霖手中,然而面对吉林时,张作霖遇到了非常大的阻力。
▲张作霖照片
当时吉林的督军孟恩远是个老江湖,早年一直跟随袁世凯,后来在吉林苦心经营十几年,可以说已经将吉林经营成了铁板一块。张作霖一直想要效仿兼并黑龙江的手段,从内部瓦解吉林军,结果都是无疾而终。比如说,张作霖想要在长春建立巡阅使行署,为自己向吉林渗透提供机会,结果吉林各地官员对此都是软抵抗,不同意张作霖建巡阅使行署。
没办法张作霖只好行使自己东三省检阅史的权力,向北京政府建议换掉孟恩远。当时张作霖已经掌控了黑龙江、奉天两省,而且当时的总统徐世昌也对张作霖信任有加。因此,北京政府很快接受了张作霖的建议,封孟恩远为惠威将军衔,调他到北京任职。
▲徐世昌照片
孟恩远非常明白,这绝对不是寻常意义的调动,自己这一走很容易,但想要再回来可就难了。离开了自己苦心经营十几年的吉林,他就彻底失去了和张作霖斗争的资本。自己吉凶难料不说,整个吉军都可能被张作霖分化瓦解掉。
作为一个老军阀,孟恩远显然并不想就此认输,于是他致电北京政府,以吉林60营军队不愿自己离开为由,拒绝到北京上任。这基本就相当于公开挑明,他就要固守吉林,不服从北京政府调派,同时也是向张作霖示威,表明自己的立场。
▲孟恩远照片
孟恩远已经表现的足够强硬了,没想到他的外甥高士傧表现的更强硬,他直接以第一师师长的名义电告北京政府,要求北京徐世昌48小时内收回对孟恩远的调动命令,否则就宣布独立。
孟恩远及高士傧的强硬态度,让张作霖意识到想要和平解决吉林问题,已经基本没有可能。想要染指吉林,必须走一条与兼并黑龙江、奉天完全不同的道路。于是,他继续向北京政府施压,希望能够公开宣布孟恩远的罪行,以便于自己出师有名。
▲张作霖照片
不过这次徐世昌并没有听从张作霖的建议,反而是派了孟宪彝去东北从中调停,因为从总统的角度来讲,他不想让东北再起战事。然而,孟宪彝尚未到达东北,东北已经发生了一件大事:宽城子事件。
先简单说说事情的经过:1919年7月,先是日本方面故意刁难,不允许吉林陆军第三旅步兵二团从他的附属地经过;而后“满铁”长春车站职员日本人船津藤太郎无视规定,强行从第三旅步兵二团的警戒线通过。双方发生矛盾,造成群殴事件,并最终演变成日本宽城子守备队与吉林军之间的火力冲突。随后各自高层到场,平息了事态,没让冲突进一步的升级。
这件事起因很简单,过程也很简单,以至于很多史书都是一笔带过,但对当时的东北局势却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对于这件事,张作霖虽然没有冒然入局,但事情刚刚发生,他就联合黑龙江督军鲍贵卿电告北京,指责孟恩远及高士傧,并在此要求罢免孟恩远。与此同时,日本也遥相呼应,认为冲突的原因都是吉林军,强烈要求孟恩远下台。
▲张作霖发往北京的电报
就这样,在多方施压之下,徐世昌公开指责高士傧“擅将军队调集长春附近,致酿重案,尤属谬妄,著开去师长职务,一并交巡阅使张作霖暨新任督军鲍贵卿切实查办”。对于这个处罚,高士傧肯定是不能接受的,于是亦公开宣布“不惜以生命相赌,讨伐奉天军,如其失败,即归绿林,扰乱东三省”。
事情发展到了这一步,基本没有了任何和平解决的余地,于是张作霖立刻集结南、东、北三路大兵,摆出讨伐吉军的架势。一时间,东北局势剑拔弩张,人人自危,不少富甲商户纷纷选择远逃他乡。
▲张作霖照片
然而,令孟恩远没有想到的是,张作霖虽然摆出要在战场上一决胜负的架势,但也丝毫没有放松对吉军的渗透瓦解。大战前夕,镇守使裴尧、旅长诚明等人都选择投靠奉系。本来吉军就处于劣势,只是靠着抱团才让张作霖感觉无从下手,如今吉军内部已经不再是铁板一块,吉军基本没有任何取胜的可能性。
眼看大势已去,孟恩远主动求和,但此时的张作霖已经是胜利在望,果断决绝了孟恩远的请求。无奈之下,孟恩远只能退而求其次,在得到保证孟恩远和高士傧的生命财产安全后,选择了主动下台。
至此,东北最后一个省也落入了张作霖之手。
声明:文中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