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苏岩礁海域部署的3座深海渔业养殖平台,结束了韩国长达24年的非法占据。这一举措不仅实现了对争议海域的实际管控,更为南海黄岩岛、仁爱礁等岛礁争端提供了创新解决方案。韩国海洋水产部数据显示,中方设施部署后,韩方巡逻船在该区域的日均活动频次下降62%。
2002年,韩国在苏岩礁南侧最高点建造76米高钢结构平台,派驻8人轮班驻守,以"海洋科研"名义实施实际控制。中国2013年划设东海防空识别区后,战机年巡航次数从初期50次增至"萨德事件"时期的250次。如今,中方通过部署"深蓝2号"养殖平台实现全天候存在,其规模远超韩方设施,形成物理压制。
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56条,沿海国在专属经济区享有资源开发主权。中国在《中韩渔业协定》框架内建设养殖设施,既规避了军事化争议,又强化主权主张。平台搭载的环境监测系统可实时传输水文数据,为后续岛礁建设积累关键参数。
黄岩岛潟湖东南入口500米浮标屏障的部署,使菲律宾船只突破概率归零。中国计划复制苏岩礁经验,在该区域建设可容纳200名常驻人员的综合渔业基地,同步推进海底光缆铺设,实现与西沙群岛的实时数据。
面对菲律宾在仁爱礁非法坐滩24年的登陆舰,中国采取"柔性围困"策略。海警船日均巡航次数提升至4.8次,创历史新高。深海养殖设施的引入将彻底改变力量对比——平台配备的海水淡化系统可支持50人长期驻守,形成对菲方破舰的包围态势。
中国在苏岩礁的实践表明,非军事化民用设施既能规避国际法风险,又可实现战略存在。随着琼台礁、万安滩等海域的同类部署,南海维权正步入"科技化、常态化、民用化"的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