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过半百,别太“惯着”父母(过于真实)

唯晨谈 2025-02-27 16:13:07

人们总是很擅长模仿。无论是生活环境,还是亲密的人,都会对一个人的三观产生深远的影响。

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什么样的父母教出什么样的孩子,此为社会现状。

很多人一辈子都活在苦难当中,所以信誓旦旦地说生活是苦的,人生不值得。

而事实上,那些认知觉醒,经济自由,思路清晰的人个个都明白人生很值得。要不然也不会有人对长生不老念念不忘,更不会让“寸金难买寸光阴”流传至今。

人在年轻的时候或许会偏听偏信,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一定要让自己恢复清醒。

我从来都不否定父母对子女的爱,但我必须强调,每个人的认知都有限,父母亦如此。

很多时候父母以为的好,并不是真的好。年过半百必须明白,溺爱不是爱,本质是伤害。

人过五十,若不想让家族走向衰败,就得有力揽狂澜的魄力和坚定不移的决心。

年过半百,别太惯着父母,真正的孝,不是一味顺从。

要尽孝,但不可愚孝

老话说:“百善孝为先。”老话从来都没有说过孝就是顺从。

那些事事顺应父母的人,不仅敷衍而且偷懒。真正的孝,是为父母好,为家族好,照顾好所有人的生活,在不犯错的情况下尽量提供情绪价值。

而愚孝之人,却将这一切全都颠倒了,用本末倒置的方式只提供情绪价值,从来不解决问题。不仅如此,有些时候甚至为了安抚情绪还去制造更多问题。

在春秋时期,曾参曾经因为种地的时候将秧苗种错,惹的父亲很是恼火。

于是这个暴躁的父亲就抄家伙揍孩子。暴打之下曾参倒地不起昏死过去,差点把小命搭上。醒来之后根本不记仇。

他以为自己如此乖巧一定会被导师表扬。结果孔子听后一顿臭骂,孔子说:“幸亏你没死,否则你的父亲将陷于不义的深渊。”

孔子从子女尽孝的角度说了这么一句话:“小棰则待,大杖则逃走。”

尽孝从来都不是一味顺从,尤其是人过五十,一定要懂得替父母把关。

要报恩,但不能自损

从小我们就学“羊跪乳,鸦反哺”。连动物都知感恩,更何况我们是有情有义的人。

报恩是为人子女的每个人都应该去做的事情。担报恩也要有方法,尤其要选择合适的方法。

相信在这天底下每一对疼爱子女的父母,都不希望孩子为了报恩损伤自己。如果真有那么一部分父母,养孩子只为“高回报”根本不在意子女的死活,那么这一类父母更不应该惯着。

做人要明白,真正爱你的人不愿意看到你为了他自损。而那些根本就不爱你的人,也不值得你去自损。

值得歌颂的从来都是伟大的爱,那些以爱之名施加伤害的行为应当被严厉制止。

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婚姻的破裂与长辈有关。苛刻的家庭关系就像是一把把利刃,将原本美好的感情划出道道伤痕。

任何时候都不要为了父母一时的心情顺畅去损害自己的小家幸福。以自损的形式报恩,是在纵容老人造孽。

要照顾,但不必管束

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并且每家的难各有不同。对于有些家庭而言,老人思想固执且管的宽,让子女苦不堪言。

而对于另外一些家庭而言,老人完全不管不顾,甚至活得像稚童一般不断惹事捣乱。

人过五十要明白,照顾父母是为人子女应尽的责任。但像教孩子一样,再教一遍父母如何做人真的没有必要。

人老了就会恢复稚童心性,很多时候他们的一言一行并没有太深刻的意义。有时候是无意,属于随性,有时候是有意,在呼唤关注。

作为年过半百的子女,一定不要对已经人到暮年的父母有太多的管束。在不影响自己生活的情况下尽最大的努力去陪伴,但不要试图讲道理,更不要给予太多的管束。

人生走到最后,最珍贵的是自由。在老人不伤人和不自伤的前提下,别管太宽。

要清醒,别盲目自责

很多人回头看到父母急速衰老之后,内心十分自责,甚至时常拿出“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种悲伤的句子反复咀嚼。

生老病死是人之常情,做人无论何时都要保持清醒。太容易被煽动的情绪,不仅无法避免遗憾,还会让人生徒增许多麻烦。

“树欲静而风不止”是极为常见的自然现象,不过是被情感细腻之人掺加了个人感情,世间万物皆如此,树枝或许很乐意随风摇曳。

“子欲养而亲不待”只是个别无能者的借口,真心尽孝之人时刻都在表达关爱,事实并非亲不待,而是亲在之时从未表达过爱。

清醒的人始终明白,生时床前一杯水,胜过逝后坟前一堆灰。

人过五十,不要盲目自责。父母与子女的缘分注定无法贯穿一生,以正确的方式尽孝不必刻意惯着。凡事只求问心无愧。

0 阅读:1
唯晨谈

唯晨谈

一位安静的创作者,偶尔很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