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我怕!你不要离开,不然,我会睡不着的!”欢欢已经10岁了,但每晚睡前都要妈妈陪着,直到她睡着了,妈妈才能离开。
妈妈试了很多次,想让她一个人睡,但是,只要妈妈离开,欢欢就发出凄厉的喊声,声音中充满了恐惧,于是,妈妈又因为心疼孩子,而折了回去。
其实,当欢欢第一次表现出恐惧的时候,妈妈的表现让她发展成了真正的恐惧,而且她发现恐惧可以赢得妈妈的关注,所以,她充分地利用了恐惧。
妈妈应该信任孩子,并且鼓励孩子:“欢欢,妈妈相信你可以一个人睡。”当欢欢大声喊叫时,妈妈也可以不去理会。
有的父母可能会觉得这样做,对孩子来说很残忍,但是长远来讲,这样做对孩子是有好处的,恰恰能够帮助孩子战胜恐惧,学会勇敢面对。
我是一个3岁的小孩,我从来不知道蜘蛛是什么,也似乎并不怕它。
有一天,我在院子里玩耍,一只蜘蛛掉到了我的身上,我好奇地看着它,想要抓住它。结果蜘蛛爬进了我的衣服里,我大叫了一声。
爸爸妈妈听到喊声,都急匆匆地跑了过来,问明情况后,对我说:“宝贝,不要害怕,它不会伤害你,它只是不小心从网上掉下来了……你看,它走了……”
我看着爸爸妈妈,发现我的叫声引起了他们足够的关注,他们会因为我的恐惧而为我忙个不停。
我也许并不害怕蜘蛛,但是,如果我不害怕,那该多没意思啊,好的,就这么办,我决定从此以后害怕蜘蛛了,因为这样产生的惊人效果实在是太美妙了。
就这样,我把从这件事中学到的技巧运用到了其他事情中,让爸爸妈妈为我忙个不停,我得到了更多的关爱,我很享受这些好处,只是他们却都蒙在骨里,这样也好。
慢慢地我长大了,这种行为已经演变成了我的习惯,我常常在利用我的恐惧得到一些偏爱,但我却从未承认过。
我也变成了一个逃避、胆小,没有勇气的人,我没有办法独自去面对和解决困难,只要遇到困难与危险,我就会向外界寻求帮助,我知道我无法保护自己。
现在,我们从情境中走出来,就可以发现,我们所认为的孩子的恐惧,许多时候是人为干预而产生的,之所以变成真的恐惧,就是因为我们对孩子的态度发生了作用。
(×)我不理睬孩子的恐惧是残忍的、不负责的。
(√)我需要退后一步,让孩子有机会自己去面对。
因为:如果我表现出对孩子的恐惧和过度的关注,强化孩子被惊吓的念头,会让孩子的体验偏离正轨,错误地发展成真正的恐惧。
看清背后真相。(×)孩子无助的眼神,我无法拒绝,我忍不住要为他提供帮助。
(√)这只是个表相,孩子的行为背后藏着错误的目的,我不能被利用。
我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能因为心软,而做出错误的决定,强化孩子错误的心理动机与目的,落入孩子预设的“圈套”。
如果我保持冷静与从容,就可以帮到孩子,所有的恐惧便只会是孩子的一种经历,而不会发展成孩子的恐惧。
如果我退后一步,不去假设、不做出任何反应,对孩子保持信任,并且时时鼓励他,尽量做到不插手。孩子就有机会、时间和空间用自己的方式去面对新情况,获得新体验。
训练孩子变得勇敢。人生在世,一生中难免会遭遇磕磕绊绊,我希望我的孩子是一个勇敢的人,这样,他就会有勇气面对一切磨难,学会接受苦难,而减少痛苦。
当孩子不小心磕破了膝盖的时候,尽管我很心疼,但是,我不会强化这种疼痛与恐惧,我会非常理性地对孩子说:“你一定觉得有点儿疼,不过,不用担心,很快就会好起来的!”
如果我们的孩子觉得生活中充满了恐惧,他们就无法面对和解决困难。恐惧不但不能提高克服困难的能力,反而会降低这样的能力。一个人越担心害怕,就越容易招致困难和危险。
——鲁道夫·德雷克斯
孩子,我有责任教会你勇敢。
您好!我是百合妈妈,80后职场宝妈,育儿达人,多平台签约作者。热爱读书、码字,喜欢运动、旅行。我的生活理念是“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做智慧宝妈”。每日与您分享我在育儿路上收获的感动与成长!喜欢我的文章请点赞、关注、转发!您有什么育儿的心得与体会,也欢迎留言,和大家一起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