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又产生一位百亿富翁?古茗奶茶今天上市,市值235亿!

老地消息 2025-02-19 07:24:44

王云安的故事是现代“草根逆袭”的传奇。他从浙江理工大学的材料科学专业毕业,本可以走上实验室的科研之路,却选择回到家乡开了一家奶茶店——一个传统行业,但却是他打破“阶级固化”的起点。

2010年,王云安在台州温岭开设了一家仅8平米的小店,首日营业额不过98元,谁能想到,这位“普通”的小镇青年,最终能将一个不起眼的奶茶品牌,打造成中国第二大茶饮巨头——古茗。

起初王云安的奶茶店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除了一个决心不输给任何同行的初心。

为了提高效率,王云安采用了“反常识定价”的策略:将每杯奶茶的售价压低至4元,以3倍毛利的方式快速吸引消费者。

配合上与供应链的创新,比如自建冷链物流系统,古茗实现了48小时原料配送,覆盖全国76%的门店,单店的物流成本也仅为行业的60%。这在奶茶行业中是一次前所未有的革命,直接切入了下沉市场,成为快速扩张的基础。

然而随着古茗品牌的成功,王云安的命运也开始发生变化。从一开始的草根创业,到后来迎来资本的追捧,王云安的故事开始充满了“资本造富”的争议。

古茗上市后,王云安持股43.21%,身家一度接近百亿。然而招股书中披露的信息却引发了市场的质疑——王云安所拥有的几乎所有门店都是加盟商的,真正由他控制的,几乎仅是品牌和供应链。

有人指出,古茗的成功,其实并不是依靠“白手起家”的精神,而是通过加盟商的“输血”来推动上市。这种做法让外界开始质疑,王云安的“逆袭”是否背后有资本操控的影子。

“白手起家”的背后,是否真的有草根情怀?王云安的成功,究竟是一个创业者的梦想实现,还是一个资本操作的“模板”?这个问题引发了广泛的讨论。

从外界看来,资本的介入让王云安的奶茶生意飞速壮大,但它同时也让人不禁思考,创业与资本的关系,是否会在未来的风口中逐渐模糊,甚至让“草根逆袭”的真实性遭到怀疑。

未来的资本市场中,是否还有像王云安这样的“草根英雄”?他背后的资本加持,是否会成为更多创业者的“标配”?

“农村包围城市”的奶茶战争:万店规模下的隐秘暗流

古茗的万店规模,无疑是奶茶行业的一个传奇。然而这个万店神话背后隐藏的,却不仅仅是品牌扩张的成功故事,更是一场由加盟商血汗钱驱动的“资本博弈”。

当“地域加密”战略被过度执行、加盟商的双重困境显现时,古茗的辉煌是否真的值得称赞,还是一场利益的“空中楼阁”?

古茗的扩张速度令人瞠目结舌:仅在浙江省内,门店数就突破了2000家。通过实施“地域加密”战略,古茗要求每个单一省份必须先开设500家以上的门店才能考虑拓展新市场。

理论上,这种策略帮助古茗在短时间内迅速占领了市场,牢牢把控了消费者的购买路径。然而表面上的繁荣背后,却隐藏着“内卷”的加剧。

根据最新数据,浙江省同店的GMV(总交易额)在2024年同比下降了0.8%,即便门店数已经达到饱和,消费者需求的增长已经无法追赶门店扩张的速度。

市场上“过度密集”的门店,不仅让竞争变得愈加激烈,也让本来轻松盈利的生意变得越来越困难。此时,古茗的“地域加密”策略,不再是优势,而变成了压垮加盟商的最后一根稻草。

而加盟商的“血汗钱”,在古茗这个品牌扩张的过程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2023年,古茗加盟商的单店年利润高达37.6万元,利润率也超过了行业的平均水平(20.2%)。

这听起来像是一场“共赢”的局面:品牌迅速扩张,加盟商财富增长。然而,背后却是加盟商无数的血汗与付出,特别是在2024年,加盟商的流失率竟然飙升至11.7%,远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同时新开门店的日均GMV(销售额)出现了10%的下滑。也就是说,在门店数量急剧增加的情况下,整体市场份额的增长却开始放缓,加盟商的盈利空间不断被压缩。

更让加盟商感到寒心的是,古茗的供应链“护城河”并非无懈可击。古茗斥资5亿建设智能仓储系统,理论上应该为加盟商提供更加高效和低成本的原料供应。

然而加盟商的质疑声不断:他们发现,古茗的原料采购价高于市场价,这意味着品牌不仅从加盟商的店铺利润中“薅羊毛”,还利用其强势的市场地位,迫使加盟商承担不必要的成本负担。

在这种情况下,加盟商不仅要忍受不断增加的运营压力,还得面对品牌和总部的“加码”政策。

面对这种局面,古茗的光环开始变得模糊不清。加盟商究竟是品牌战略下的“致富伙伴”,还是资本运作中的“韭菜”?

在资本利益的驱动下,这场看似美好的“共赢”局面,是否注定要沦为品牌扩张过程中无法避免的“牺牲品”?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古茗是否还能继续维持这种高速扩张的模式,或者它会面临“内卷”带来的转型压力?

新茶饮IPO狂潮:从“资本宠儿”到“破发魔咒”

新茶饮行业曾因资本的加持而被誉为“消费升级”的风口浪尖,然而,随着古茗、奈雪、茶百道等品牌的接连上市,股市表现却揭开了这场资本盛宴的另一面——资本的“捧杀”。

从“资本宠儿”到“破发魔咒”,这一切似乎都为这场疯狂的泡沫破裂埋下了伏笔。

古茗的上市犹如一场资本的盛大狂欢,市值一度飙升至235亿,超越了奈雪和茶百道。然而,真正开盘后却突遭“破发”困境,股价首日下跌6%,市值随之缩水至217亿。

原本被寄予厚望的“奶茶独角兽”刚刚亮相便遭遇冷遇,这一反差让资本市场瞬间陷入质疑。这一幕,仿佛让“上市即巅峰”的魔咒再次上演,连带着整个新茶饮行业的前景,也开始变得扑朔迷离。

背后资本的逻辑似乎也并未给这场“新消费革命”带来实际的支撑。尽管腾讯、美团龙珠等巨头作为基石投资者背书,为古茗撑起了一片天,但财务数据却无法掩盖其盈利困境。

2024年前三季度,古茗的毛利率停滞不前,“增收不增利”的问题逐渐浮出水面。即便在资本的助推下,公司的营收增长并未能直接转化为盈利,投资者的期待也随之落空。

这不仅仅是古茗的困境,奈雪、茶百道的股价表现也同样暴露了行业“资本宠儿”的脆弱性:股价跌幅超过90%,这些曾被资本追捧的“明星品牌”是否只是泡沫化的产物?

更为关键的是,新茶饮行业的“闭店潮”也在资本市场的热度退却后悄然爆发。2024年,行业内闭店超过15万家,随着市场逐渐饱和,门店之间的竞争愈发激烈。

这种“开店竞赛”模式曾一度被资本视为扩张的“利器”,然而当市场的天花板显现时,原本看似充满潜力的品牌也逐渐陷入了增长的瓶颈之中。

像蜜雪冰城和沪上阿姨等后起之秀虽然排队上市,但在行业整体增速放缓的背景下,能否突破这一困境,尚无定论。

这场资本推动下的新茶饮IPO狂潮,正如一场盛大的烟火,短暂而灿烂。品牌们通过资本市场的推波助澜迅速崛起,但最终却难逃“破发”的命运。

资本的捧杀,看似是市场发展的必然阶段,但也无疑让这些曾经的“明星企业”不得不面对行业的寒冬。

当资本的光环消退,行业泡沫是否会在接下来的几年彻底破灭?谁将是这场行业洗牌中的最终赢家?

奶茶背后的“隐形战场”:供应链、数字化与全球化野望

随着古茗宣称“不做星巴克,要做全球饮品基础设施”,这一宏大愿景迅速吸引了市场的注意。看似振奋人心的口号背后,究竟是企业的雄心,还是在资本市场上画出的空中楼阁?

古茗的“全球化野望”与其背后庞大的供应链布局,能否真正支撑起这场“饮品帝国”梦?这场奶茶背后的隐形战场,早已超越了单纯的产品竞争,而是涉及到了资源、技术和市场的多维较量。

在供应链方面,古茗选择了重资产的运营模式,建立了22个仓库和362辆冷链车,力图通过自建物流系统确保全国范围内的高效配送。

这一冷链物流系统覆盖了76%的门店,让古茗能够迅速响应市场需求,降低运营成本。然而重资产模式也带来了极高的负债压力。

投资人甚至曾要求古茗“砍掉供应链”,但面对庞大的市场需求,古茗依然坚持自己的战略选择。供应链的扩张虽然带来了短期的高效和规模效应,却也让公司负担加重,未来能否保持良好的现金流和盈利能力,仍然是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与此同时,古茗的数字化转型也在悄然发生。通过与美团的深度合作,古茗将外卖的占比提升至47%,而AI订货系统则帮助其降低了30%的损耗。

这些数字化创新无疑提升了运营效率,但它也暴露出不少问题。虽然外卖订单快速增长,但随之而来的却是大量的用户投诉。

根据数据显示,古茗在外卖平台的用户满意度仅为三颗星,投诉量甚至突破了千条。高效背后,是否真的能兼顾服务质量和用户体验?

这一数字化转型,能否真正突破行业瓶颈,成为长远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至于古茗的全球化战略,虽然看似前景广阔,但竞争也异常激烈。

古茗计划通过开放冷链服务,拓展东南亚市场,但蜜雪冰城早已在该区域布局了超过3000家门店,市场竞争进入白热化阶段。

对于古茗而言,最大的考验或许不仅仅是市场份额的争夺,更是如何在复杂的供应链和竞争中找到可持续的增长路径。

0 阅读:0
老地消息

老地消息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