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末,一部印度悬疑电影《因果报应》将登上中国内地院线,引发了众多观众的期待 。这部影片此前已在流媒体平台上线,收获了超高人气,豆瓣上 14 万人为其打出 8.7 的高分,热评第一更是直言 “别让陈思诚看到这部片”,因为其反转不断的剧情太多了 。
从技巧层面来看,《因果报应》确实有不少可圈可点之处。它通过精巧的设置和环环相扣的情节,构建了层层叙述性诡计,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不断被误导,直到最后才恍然大悟。
例如,影片中多次出现看似不经意的细节,如玛哈拉贾说回家先开灯,但骑摩托回家镜头里屋里却是亮着灯的;垃圾桶的两次特写存在差异;
玛哈拉贾受伤后的耳朵包扎情况以及胡子颜色的变化等,
这些伏笔在二刷时会让人不禁感叹导演的用心。
此外,电影中几场强奸戏的处理也值得称赞。与许多国产犯罪电影不同,该片并未将镜头对准受害者以制造噱头,也没有任何色情镜头,而是着重突出了性暴力的残酷,展现出对女性的尊重和对这一严肃社会问题的关注。
然而,当我们深入探究影片的内核时,却发现了诸多问题。
剧情逻辑方面。影片的时间线跨度长达 13 年,但除了男主的胡子颜色有所改变外,社会风貌、街景、人们的衣着乃至手机等几乎毫无变化,仿佛时间在这个小镇上停滞了一般,这严重影响了故事的可信度。
人物塑造也存在瑕疵。男主玛哈拉贾的人物形象不够丰满立体,他时而神力附体,砍手砍头毫不含糊,展现出超强的战斗力;时而又毫无查案能力,全靠警察帮忙才能揪出凶手,这种前后不一致的人物设定让人难以捉摸。
而警察这一角色的塑造更是饱受争议。
影片前期对警察的刻画多为负面,他们殴打犯人、糊弄办案、贪污受贿,尽显腐败之态;
然而到了后期,却又突然正义感爆棚,不仅帮男主查案,还递刀子助其复仇,这种前后矛盾的转变缺乏合理的铺垫,显得极为突兀,让观众对其行为动机产生了深深的质疑。
便是影片所涉及的性别议题。
尽管片中的女性角色不再是传统的柔弱形象,如玛哈拉贾的女儿在遭遇强暴后表现得坚强、冷静,但从整体叙事来看,依然是男本位的陈旧模式。
故事的核心依旧是“有力量的父亲保护被伤害的女儿”,女性始终处于被保护的受害者地位,需要依靠男性的暴力来讨回公道,这与当下社会所倡导的性别平等观念背道而驰。
结合印度的社会现实,这种性别叙事更显讽刺。印度近年来频发强奸等恶性案件,而电影却似乎在传达一种错误的观念,即女性被强奸后只能依靠男性的复仇和警察的所谓“正义” 来解决问题,而忽略了从根本上预防和打击此类犯罪的重要性,以及对女性自身力量和权益的尊重。
与其他优秀的印度女性议题电影相比,《因果报应》的差距也较为明显。
如《耳光》聚焦家暴问题,深刻揭示了家庭暴力对女性的伤害以及女性的反抗;
《神秘巨星》展现了女性的觉醒和对梦想的追求;
《印度合伙人》关注女性的月经羞耻问题,体现了男性对女性的理解和支持等,这些电影在表达上更加深刻、多元,更符合现代社会的价值观。
甚至同是父亲拯救女儿题材的《误杀瞒天记》,也比《因果报应》更胜一筹。《误杀瞒天记》充满了底层向强权抗争的精神,展现了人物的智慧和勇气,而非单纯依靠暴力解决问题,其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人性的刻画都更为深入。
回到《因果报应》本身,其片名所蕴含的所谓 “因果” 也让人难以接受。
原来,寻仇的大盗竟是玛哈拉贾女儿的亲生父亲,多年前的一场意外让两个家庭的命运交织在一起,最终导致了这场悲剧。
然而,这种 “因果报应” 的设定却显得牵强附会,女儿无端遭受苦难,男主及其家人也莫名卷入其中,让人不禁质疑其合理性。
总之,《因果报应》作为一部悬疑片,在技巧和部分情节处理上有一定亮点,但在剧情逻辑、人物塑造和性别议题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我们在欣赏电影的同时,也应当保持批判性思维,对其中所传达的价值观进行深入思考。
那么,各位读者对于这部电影又有怎样的看法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