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青色”未来等来的可能是暴雨!南信大最新科研成果:江南或将“梅雨不霉,烟雨不再”

扬眼 2025-01-15 23:25:26

数千年来,烟雨江南的形象伴随着无数诗词深入人心。但科学家们却发现,近些年梅雨变得不再婉约,烟雨难觅,小雨和毛毛雨大幅减少,而代之以极端降雨或高温干旱。为什么如烟似雾的传统梅雨减少了?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王会军院士团队首次科学构建三维烟雨偏离度指数,清晰揭示东亚梅雨已经逐步丢失了传统特征,进入“新常态”。1月15日,该科学成果入选2024年度中国气候研究10大重大进展。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气候研究委员会主席王会军院士介绍,梅雨通常出现在6月中旬到7月中旬,主要以毛毛雨、小雨为主,云雾比较浓密。然而,近些年来,传统印象中“婉约”的梅雨似乎不多见了,衣物也不再容易发霉,生活在江南一带的人深有体会,“在气象上,我们注意到,梅雨期间的传统梅雨现象逐渐消失,常会出现大雨、暴雨天气或是持续的高温干旱现象,这就是梅雨的‘新常态’。”

“江南烟雨”到底去哪里了?据悉,通常情况下,江南烟雨气象景观需要持续弱降水条件,近地层相对湿度超过95%,小时雨量在1.5毫米以内有利于烟雨景观形成。为了定量刻画传统梅雨的变化,由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合作完成的“梅雨不霉,烟雨不再”研究,首次科学构建了三维烟雨偏离度指数,包括连续的无雨日数、80%雨日的平均雨强和高于70%分位数的体感热日数。他们发现,1961年至2023年我国江淮梅雨的烟雨偏离度指数都更显极端化,且表现出显著的上升趋势。同样,日本地区梅雨也表现出这一特征,这表明东亚梅雨已经逐步丢失了传统烟雨特征。

他们的研究还发现:梅雨不霉的趋势有80%可以归因于人类活动;全球增暖除了导致大气含水量增加外,还会通过增强垂直运动和水汽条件的变化幅度影响梅雨的性质。根据最新的预估结果,未来增暖情景下东亚梅雨将进一步远离其传统特征,进入“新常态”,江南烟雨或将退出“历史舞台”。

在1月15日举办的首届“中国气候研究重大进展”成果发布会上,“梅雨不霉,烟雨不再”等10大气候研究重大进展对外发布,揭秘气候变化之谜。

此次入选的10项气候研究重大进展还包括“深时大洋环流和ENSO研究”(北京大学完成),“人工智能全球次季节-季节气候预测系统的研制与应用”(国家气候中心、雄安气象人工智能创新研究院、复旦大学等单位合作完成)等。

王会军院士表示,这10项气候研究重大进展涉及五大关键词,包括气候变暖加速、气候极端性加剧、新北极与青藏高原、大洋间耦合互动、气候预测与AI等方面。

“气候不像以前那样温顺了,江南烟雨的景观越来越少了,骤雨骤旱等极端气候为灾害预报、人类健康带来很大挑战。”王会军介绍,北极增暖、海冰融化、青藏高原的研究都是未来气候研究的热点方向,通过前沿研究探索气候变化的规律,构建越来越精细化的监测系统,为气候预测、灾害防范和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杨甜子

校对 盛媛媛

0 阅读:1
扬眼

扬眼

扬子晚报原创新闻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