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追求所谓的“极简生活”,我跟风了一系列当下流行的行为与习惯,本以为这样能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简单明了。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渐渐发现,这些所谓的极简行为,不仅没有让我的生活变得轻松,反而让日常的琐碎与复杂度悄然攀升,使我陷入了另一种形式的困扰与束缚之中。
1、东西全收起来很多极简博主的家,都是这样的,一眼看过去,空无一物,让人感觉极其舒适。
我也效仿了,试图将家里的东西都收起来,让每个物品都“物有所归”。
刚收拾完,确实看着干净利索,但时间久了后,我就进入了“狂躁状态”!
一是,我记性不好,东西都收起来后,我经常找不到,尤其是家里人的东西,总感觉见过,但就是想不起来具体在哪儿。
这样的事情发生几次后,家人也开始有了情绪,让我尽量不要收他们的东西。
二是,太累了,想要家里保持这种“极简感”,就得随时随地收拾,尤其是客厅,沙发、茶几、电视柜、餐桌这种明面儿上的地方,不能有一点额外多余的东西。
否则,极简感立马就会被破坏掉。
为了保持这种习惯,我不仅严格要求自己,随手挂、随手收,还要求家人也跟我一样,因此也产生了不少家庭矛盾。
所以,极简后,生活似乎并没有朝我想要的方向发展,反而增加了不少麻烦。
2、崇尚一物多用极简的原则之一就是,东西得少,所以我后来给家里添置物品,都坚持“一物多用”,试图让一样物品发挥多种用途。
比如锅具,我都选择这种把手可拆卸的,好处就是,炒完菜,将把手卸掉,它就可以直接上桌了,免去了多拿一个盘子的麻烦。
吃不完的菜品,它也可以直接当作储存容器,放进冰箱,或者想吃烤肉、火锅的时候,它也当火锅、烤盘用。
看起来是不是很nice,但其实,用久了会发现,这样的操作真心麻烦。
把手需要来回拆卸不说,拆多了还特别不稳,有一次我在用它端炒锅的时候,就没卡紧,一锅子菜+汤直接倒一地,当场崩溃。
还有行李箱,我也买的多功能的,可以16寸、22寸、26寸来回变形,满足不同的出行需求,但这种行李箱不仅贵,得一两千块,重量也不轻,功能多还容易坏,反而给出行增添了麻烦。
如此经历了几次,我也陷入了矛盾,这是极简吗?为什么生活越来越复杂呢?
3、无脑的断舍离很多人对断舍离的理解是“扔扔扔”,让居住环境变“空”,于是便开始盲目的断舍离,但最后却让自己陷入焦虑,达到反向效果。
比如,很多人“扔扔扔”之后,紧接着就是“买买买”!
就像我前一段时间整理家里的数据线,发现太多了,于是留了几根常用的,其他的果断全扔,但突然有一天,儿子想要给玩具车充电,这才发现,那根专用的充电器被我扔掉了,于是又重新买买买。
还有一些更夸张的,把使用频率低,但却有用的东西也都跟风扔掉,就为了让家里没有任何多余的杂物。
不仅没有达到断舍离的效果,反而增加了“购买成本”,生活越过越极繁,多少有点病态了。
其实,真正的断舍离就是减少购买,买之前先三思,尽量降低不必要的浪费,而家里已经有的,就要“物尽其用”,禁止无脑断舍离。
4、过分压抑自己的欲望说实话,开始跟风极简后,我感觉心更累了。
有一种深深的欲望被遏制的感觉,因为在极简主义的世界里,对物质有欲望是不被允许的,有不少人崇尚:
极简后,外卖不要点了,奶茶不要喝了;
极简后,手机不要打电话了,就用微信;
极简后,不要参加社交了;
极简后,衣服,能穿就不要买新的了;
极简后,不染发、不化妆了;
极简后,不买零食,不买反季水果了
......
诸如此类,总之跟消费相关的,都会被无形的限制!
这样确实是极简了,但我们真的开心吗?
在我经历了,跟风极简,最后舍弃极简的过程中,我发现,真正的极简,不是遏制,而是内心的不想要。
比如,大部分能做到极简的人,年龄都不小了,他们之所以能完全极简,是因为他们经历过年轻时候的疯狂消费,现在随着年龄的增长,猛然发现,买买买并不能让自己真正的快乐。
但对于年轻人来说,他们还在享受、体验这个新奇的世界,过早的遏制消费习惯只会适得其反。
比如我在坚持一段时间的极简消费后,必然会引来一阵大爆发,看到什么都想买,最终钱并没省下来,日子还过得不开心。
所以,真正的极简消费,一定是在正视了自己的欲望后,选择性消费的过程,一味的压制,反而可能让生活走向“极繁”。
编外话极简并不适合每个人,每个家庭,理性对待,生活才能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