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音配像”460余出,马崇仁、迟金声先生是绝大部分剧目的导演。二老配合默契,艺术观念一致,合作了几近一生,用上了他们一辈子的艺术储备,使得京剧艺术筋脉重新连接。
1994年马崇仁参与了长达十余年的京剧“音配像”工程,成为舞台导演,指导剧目400余部,为国粹艺术的传播与弘扬倾注了毕生心血,可谓“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马崇仁是京剧大师马连良的长子,(又名马金仁,从亲戚家过继而来)他武生承尚派,花脸宗侯派,老生既习家学马门本派,又兼学其他名家,博采众长,不拘一格。
过去戏班有负责演出的专业管理人员,称为“总管事”“戏提调”,相当于执行班主,现在叫“舞台监督”,负责安排戏班的业务活动。派戏、派人头儿、说戏、攒戏都归他管,是京剧一行重要的专业负责人。
“总管事”需要有丰富的阅历,懂的多、会的多,生旦净丑、服化道、文武场都要通透,说出来的专业规矩、门道必须服众,没有几十年的舞台经历和留心学习,是不能担当此重任的。马崇仁先生就是这样的“总管事”。怹经历丰富,唱老生、武生、武老生、花脸、小生,演的多、会的多、见的更多。怹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接马四立先生,与迟金声先生一起担任舞台监督。与话剧的舞台监督不太一样,京剧的大总管既是舞台监督又是导演。
《八蜡庙》剧照:马崇仁饰褚彪
马崇仁先生11岁被送到中华戏曲专科职业学校进行学习,最初学花脸,后来跟随何连涛先生转为武生,后又改学老生。1957年拜侯喜瑞为师,学习侯派花脸,得侯派艺术真传。
随着艺术的提高,搭入父亲领衔的扶风社,并不断向马连良、李洪春、李洪福、雷喜福和李吉来等名家学习老生、红生艺术。以能戏甚多驰名艺坛,被李万春、李少春、叶盛兰、叶盛章及上海中国大戏院等名班社约请,与名家合作,成为菊坛中著名的“戏包袱”。
马崇仁先生曾经回忆说:“台上不论亲戚”,演戏挑人、派活儿不能搞裙带关系、用人唯亲、走后门,表现根据演员的艺术水平和特长,量才而用。比如父亲对我的要求,就是这样。我是在二十岁那年,具备了一定的演戏基础,父亲才准许我加入他的扶风社的。也许有人要问,那时父亲已红遍大江南北、自领一班,难道我进他的班社还成问题吗?熟不知,父亲用人的一贯原则就是“台上不论亲戚”,哪怕是自己的儿子,水平不够时也不能破例照顾。
马连良马崇仁《闹昆阳》剧照
正因为有如此丰富的舞台实践,怹才能成为京剧界腹笥宽绰、令人信服的权威。尤其是恢复传统戏后,怹的能量爆发,为北京京剧院各个流派的继承、挖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是人见人敬的艺术家,也是人见人怕的马大爷——因为怹有标准,有尺寸。
“音配像”录制时,很多戏大多数人没见过,演员、舞美人员都要逐一向他们请教。有的花脸演员不会勾脸,马老师给勾半张脸,另一部分由演员自己补齐。有时道具、服装不对,马老师不将就、不凑合,常说:“拿走,换去!”马老师视力差,但盯屏幕、看台上演戏却十分敏感,有问题马上发现:“停!重来。”马老师当时的较真,随着时间推移,显得更加宝贵。
《铁笼山》剧照:马崇仁饰姜维
怹在后台,所有的人都踏实,甚至有些依赖,随时答疑解惑,“不会问马大爷”。他们那辈人经历了全面的舞台历练,掌握了京剧艺术的基本规律,在他们身上,可以感受到京剧艺术鲜明的、独特的韵味,耐看、好看,对舞台上的玩意儿有标准,有尺寸,这些正是当下的京剧人缺乏的。
马崇仁为马派老生演员穆雨说戏
马先生还结交了不少“小朋友”,比如穆雨、张凯等青年京剧演员。马先生喜欢跟青年演员聊。穆雨他们有什么不会的、不懂的,也常到先生家里去问。
马先生有两儿两女,其中长子马伟民在1959年考上了天津戏校学习花脸,一学就是8年。此后,被分到了天津建华京剧团,并于1973年加入了天津市京剧三团,直到1996年退休。长孙马铮在天津市青年京剧团工作,虽然没有唱戏,但也算是在京剧行当里工作。外孙女兰斓曾在小时候学了多年的老生和老旦,小孙子马俊男学习老生。
2015年3月9日凌晨5时许,著名京剧演员马崇仁先生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