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布一个消息:
我决定,和你开始保持一种书信联系。从本周六起,我们每周将刊登几封读者的来信,并由编辑回信。
2.这不是一个突然的决定。编辑部内最近时常在讨论一个问题:我们该如何去描述当下的生活?
似乎一时之间难以界定。就在不久前,我们刚刚从一段漫长的非常态生活中脱离出来。从表面上看,每个人都迅速适应了这种转变,做新的决定,规划新的行程,迈出或大或小的步子,去找回曾一度失去的生活。整个世界的方方面面,都活络了起来。
但,好像有哪里不对劲。
好像一种难以形容的无所适从。我们清楚,有些事情切切实实地发生改变了,却又无法下定论。
那,如何去描摹和记录呢?
我想到了两件小事。
一件发生在 2021 年。因为一次采访,我联系到了读者@ 川 。采访前,我在后台检索了她给新世相文章的所有留言。
从 2016 年起,她发过 27 条留言。每条都不短,絮絮叨叨。絮叨的内容跟着文章走,职场相关的文章下抱怨工作,情感相关的文章下分享婚恋心得,亲情相关的文章聊父母家人。几十条留言,几乎写完了一个普通 30 岁已婚职场女性三四年间的生活流水账,琐碎又充实。
直到 2020 年年中,一条简短的留言:
“安然度过疫情期,却在上班一个月后确诊了癌症,现在正在医院化疗。希望自己经过这次的波折后,能够拥有与过去全然不同的生活。”
那一刻很震动。一个如此遥远而陌生的人,以这样的方式,让我知晓了她曾经固若金汤的生活是如何在一瞬间坍塌,又如何重建的。
仅仅是 27 条留言,仅仅是如此简单的记录和倾诉,便有这样的重量。
第二件事发生在去年。
我们开通了一个邮箱,用于接收读者发来的信件、图片和视频。
时不时的,会有读者发来或长或短的信。
有的信是深夜写的,迫不及待地想要倾吐完自己的一生。从童年写起,事无巨细,写挫败,写羞耻,写不甘心,写对爱的奢望和不可得。
有的信很短,像是一条仅自己可见的朋友圈。
“就在刚刚,我没有妈妈了。”
“我这样一个普普通通的三本学生还能怎么办呢?”
“谁能告诉我,怎么才能拥有喜欢一个人的能力啊?”
这些信没有明确的写作对象。写信的人,似乎只是想说话。
而我听到了。
3.所以,从今天起,我想让我们之间的通信往来,成为一个常态。
用通信作为锚点,去描摹悬而未决的当下,去 keep in touch。
这是邮箱的地址:
xsxdzlx@thefair.net.cn
邮箱 24 小时开放,随时来信。
每周六,我们会筛选其中一部分,刊载在微信公众号、微博和小红书的 #世相来信# 栏目,并由轮值编辑回信。
4.本周,如果你有话想说,又不知道从哪里下笔,也许可以试着聊聊这个话题:
最近,你有哪些想法和过去不一样了?怎么变的?想法变了以后,它又让你过着怎样的生活?
不妨借着写信,去梳理一下。让你,也让我,去环顾四周,看一看,我们究竟生活在怎样的常态里。
我们也将不定期提供不同的来信主题,作为参考。
当然,如果你想写信和我们聊其他话题,比如成长经历,生活困惑,或者仅仅是简单的倾诉,都可以。
去书写,去对话,去听见彼此的回音,就足够珍贵了。
撰稿:梁珂
我要反复读你的信,读到嘴角含笑
我想挽你的手去赏春日的杜鹃
——简媜《我为你洒下月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