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道正宗”,是食客们最多的评价。这评价应该不过分,毕竟这里的小笼包,确确实实经历了四代人的传承,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交通要塞有家无名包子铺小侄子将姑姑的手艺带出乡村
20世纪90年代的一天早上,才上小学的毕浦村男孩王磊,背着书包兴冲冲地出家门。他手里攥着爷爷给的一元早餐钱,往村里那家没有名字的包子铺跑去。
一来,包子实在好吃,让小朋友有足够的动力早点出门。更重要的是,这家包子铺是自家姑姑开的,吃包子不给钱,他就能把这一块钱省在兜里,又是一个多么美好的一天。 姑姑叫王继莲,包子铺就开在自家一楼。别人做生意,都想着打个招牌吸引客户,可她从没想过,因为这里不缺顾客。 毕浦村位于瑶琳镇,在新国道修成之前,这里是桐庐县的一处交通要塞。 东去西来的人们,必须在此乘车、轮渡,才能往返桐庐县城。
王继莲想不到,自家祖传的小笼包,连带着自己的名字,将在几十年后,被面前这位虎头虎脑的小男孩,带往全国各地。
2019年,侄子王磊,在杭州主城区塘萍路,以王继莲的名字,开了一家小笼店,决心把小时候的味道带过来。
“这口小笼的味道真的太熟悉了,我想大家也会喜欢的。”他对包子的口感更自信,因为店里的每一道工序,都来自于姑姑的真传。
每位客人吃到的小笼包,都是明档里现包现蒸,七分多钟出新炉的。
一旦小笼包蒸到六分熟,却没有堂食的客人,这屉小笼包就会下架等待冷冻、打包。
一百多年传了四代人这套手艺如时光机般留住了美味
小笼包的原料虽然简单,但要把它当成一门营生来做,还得有足够的韧劲。 每天凌晨,王继莲就得起床开始揉面、发面。因为凌晨的气温较低且稳定,面团的发酵会更加均匀,带来更好的口感。 仅仅这道工序,就特别考验她的功力。 一年四季的温度和湿度不同,发酵的时间都不一样。作为秉持手工的匠人,无名包子铺的小笼包,要达到面皮入口化而不黏的程度,全凭她的经验。 相对目前较多的“加入酵母菌发面”的方法,这项入选桐庐县级非遗序列的技艺,采用的是“老面发酵法”。 她总会留一团前一日发酵好的老面,作为发新面的引子。在她口里,这种自带天然酵母的老面,也被称为“娘面”——老母亲带着孩子长大,格外贴切。

凌晨4点开工,每天要做1万只包子邮费赶上包子钱,有人到哪儿都要吃
塘萍路一带,多是居民区,不乏小吃店。可纯手工的包子店,很快用口味征服了街坊们。这家包子铺的门脸不大,不过四米。堂食的空间也一般,二十多平方米。 可是老食客带动新食客,生意是越来越好,这下光靠两三个人肯定忙不过来了。此时王磊便开始招人培训,手把手教他们技术。 “新人上手的时候,我会让他们速度放慢一些,但每个步骤都得做扎实,保证每一只包子的品质。” 现在,店铺里每天有10位师傅轮番上岗制作,5人一组肩并肩完成小笼的全流程制作。从凌晨四五点开始忙活,一直到晚上八点收工,这么一天忙下来,师傅们要合力做出超10000只包子。
不断创新的同时,在老家建起了共富工坊更多人记住了杭州的小笼包
走出更广泛市场化的这几年,毕浦小笼包的热气,已经在越来越多的地方腾起。
在传承老口味的同时,王磊也在尝试创新。去年,王磊在杭州几家门店里推出了干菜口味的小笼包。所有的梅干菜都是桐庐老家收来的,品质肯定没话说。这样做出来的小笼包在原有基础上风味更加别致,而且同样符合杭州人的口味。
因为收来的梅干菜量毕竟有限,干菜小笼包也算是“限定款”,基本供应到店客人。在王磊看来,比起扩大销售面,保证品质和口碑一定是更加重要的。
在瑶琳镇老家的农村里,几位年轻人合资开设了一家共富工坊。车间内虽是流水线的合作,但依然保持纯手工的技艺。
平时,每天会有十多位工人上岗,产出10000只左右的速冻小笼。忙时,工坊里将汇拢近50位工人。她们多是农村留守妇女,因为老家的这一口美食,她们可以在家门口工作,每天获得100多元的收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