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老部下赴美邀请张学良回国,张:回去可以,但要约法三章

历史与江湖 2024-09-18 00:36:13

1991年的夏天,美国的一个安静小镇迎来了张学良90岁生日的清晨。年过九旬的他依旧精神矍铄,虽然在异国他乡已生活多年,但他的心始终牵挂着祖国。这一天对他来说格外特别,除了是他的生日,还因为他将迎来一位远道而来的老友——他的老部下吕正操将军。

当年,张学良作为东北军的少帅,吕正操则是他信任的得力助手。几十年过去,两位老友天各一方,彼此之间没有见过面。吕正操在得知中央决定派他赴美邀请张学良回国后,激动之情难以言表。他乘坐飞机飞越重洋,怀着满腔的期待和喜悦,终于在张学良的90岁生日当天与他重逢。

吕正操一见到张学良,激动得热泪盈眶,紧握住他的双手:“少帅,这些年你还好吗?”

张学良也满怀感慨,双眼湿润,紧紧握住老友的手:“我很好,你呢?其他兄弟们都还好吗?”

这场久别重逢带来的温馨氛围中,吕正操不忘此行的使命,向张学良传达了中央的诚挚邀请,希望他能够返回祖国,回到东北这个曾经是他根之所在的地方。张学良听后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但同时,他也提出了三个回国前的条件。

回到酒店后,吕正操一时难以平静,思绪飘回到了那段与张学良并肩作战的峥嵘岁月。吕正操出生于1904年,家境贫寒,父母为了让他读书四处筹钱,才让他进入小学。小学毕业后,他进了缫丝厂当学徒,直到1922年东北军在城内征兵,年少时深受日军压迫的吕正操毅然决定投身军营。

不久之后,张学良的卫队旅正在招文书。吕正操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报了名,凭借自己小学的学历和出色的书法功底,他脱颖而出,受到了张学良的赏识。进入张学良的卫队旅后,吕正操逐渐崭露头角,在张学良的提携下进入了东北讲武堂深造。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张学良是吕正操的伯乐,没有少帅的提携,吕正操的军旅生涯或许不会如此辉煌。

1935年,张学良被委任为“剿总”副司令,奉命率军驻扎西安。而吕正操当时在北平负责城防事务,因未随同张学良前往西安,他开始接触我党人士,受到了我党爱国思想的感染。随着时间的推移,吕正操内心的抗日情感愈加坚定。

一年后,张学良将吕正操调往西安。在多次与张学良的交流中,吕正操对东北军奉行的“不抵抗”政策提出了疑问。张学良解释说,自己同样痛恨日本侵略者,但形势所迫,必须等待合适的时机。张学良的无奈也显现了当时中国内忧外患、形势复杂的局面。

1936年12月,张学良与杨虎城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逼迫蒋介石改弦更张,号召全国抗日。这场事变不仅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走向,也彻底改变了张学良和吕正操的命运。

事变结束后,蒋介石以“途中安危”为由,要求张学良亲自护送他返回南京。尽管张学良明知此行可能带来恶果,但还是接受了这一安排。果然,护送蒋介石回到南京后,张学良立即被软禁,从此失去了自由。吕正操在得知消息后,迅速率领部队返回东北,带领一批志同道合的爱国将士投奔了共产党,为日后的抗日战争做出重要贡献。

此后,张学良在国民党内的境遇愈发艰难。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将他带到了台湾,继续软禁。尽管身在囹圄,但张学良依然密切关注祖国的局势。直至上世纪90年代初,他才获得解除人身限制的自由。恢复自由后的张学良第一件事就是前往美国,与家人团聚,并表示希望能够返回东北老家祭祖扫墓。

中央得知这一消息后,十分高兴。张学良在中国历史上有着特殊地位,他的回国不仅是个人情感的归宿,也代表着历史的某种和解。中央决定派遣吕正操前往美国,邀请张学良回国。

经过漫长的飞行,吕正操终于抵达美国,与张学良及其家人取得联系。1991年6月3日,两位久别重逢的老友终于在张学良90岁生日当天见面。见面时,吕正操带来了中央的诚挚邀请。张学良听后,当即表示愿意回国:“东北是我的家乡,我当然会回去。但我有三个条件。”

吕正操马上回答:“您尽管说,能做到的一定会办。”

张学良的要求并不复杂。首先,他强调自己只是个普通人,不希望回国时搞任何欢迎仪式,越低调越好;其次,他年事已高,不喜欢接受采访,也不希望被媒体打扰;最后,他表示自己厌倦了官场上的虚伪,希望回国后能够与老友们真诚相聚。

吕正操听后,当即表示同意。然而,尽管张学良的要求合理且容易满足,最终他却因为种种原因未能实现回国的愿望。多年后的这次相会,成了他们人生中最后一次见面。

0 阅读:0

历史与江湖

简介:据说,历史喜欢作弄人,喜欢同人们开玩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