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三“严禁”能破解就业歧视难题?为何家长和企业仍不买账?

巧兰玩转趣事 2024-11-25 10:46:43



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做好 2025 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中,有关严禁发布含有限定 985 高校、211 高校等字样招聘信息的规定,宛如一颗威力强大的炮弹,在社会各界引发强烈震动,激起广泛而热烈的讨论。

这一规定初衷积极且充满善意,旨在打造一个公平、公正、安全且有序的校园招聘环境,切实保障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权益。然而,真能如我们所期望的那样,彻底攻克就业歧视,这一长期存在且棘手顽固的难题吗?恐怕并非易事。

现实中的就业歧视状况,犹如一张密不透风的大网,将求职者紧紧困住。就性别歧视而言,每逢招聘旺季,荒唐之事频频出现。

比如某知名互联网公司招聘产品经理,岗位要求本是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可面试环节却对女性求职者提出身高、体重等不合理要求。

再如一些企业招聘财务人员时,毫无依据地表示只招男性,理由竟是男性更细心、更有耐心。这种仅凭性别筛选人才的做法,不仅极大伤害求职者自尊与权益,还致使相关行业发展单一,丧失多元发展的机遇。

学历歧视在就业市场更是如顽疾般难以祛除。企业招聘时,表面高呼公平公正,实际筛选简历时,非名校毕业的学生常被无情淘汰。

像我身边的朋友小李,毕业于普通本科院校,成绩名列前茅,还积极参与多个实践项目,积累丰富经验。然而,当他满怀期待向一家知名企业投递简历,却如石沉大海,连面试机会都未获得。后来得知,该企业虽招聘信息未明言只收 985、211 院校学生,但首轮筛选就舍弃了非名校简历。

此外,户籍歧视也似浓重乌云,始终笼罩就业市场。在一些大城市,部分企业招聘明显偏爱本地户籍应聘者。外地学生即便才华横溢、能力出众,仅因户口不在本地,就可能与心仪工作失之交臂。

再看这次的“严禁”通知,出发点固然值得称赞,但实际落实与监督面临诸多严峻挑战。企业招聘多暗中操作,信息透明度低,仅靠毕业生举报,难度极大。即便有毕业生勇敢举报,后续查证也困难重重。而且企业若想规避规定,手段繁多。比如面试设置与岗位需求无关、只有特定背景学生能应对的难题,或以“综合考虑不合适”这类含糊话语拒绝非名校学生。

更为关键的是,即便企业表面服从这一“严禁”规定,社会对名校的过度推崇、对普通高校的偏见仍根深蒂固。家长们依旧想方设法让孩子进名校,坚信只有如此孩子才有美好未来。这种陈旧观念若不根本转变,就业歧视的土壤难以彻底清除。

要从根源解决就业歧视难题,仅靠这则通知远远不够。教育部门亟需构建一套完善且行之有效的监督机制。比如设立专门投诉渠道,对招聘全程实时监控;对违规企业,不仅给予严厉经济处罚,还纳入失信名单并限制其招聘。

高校也应大力改革,不能仅专注知识传授,更要注重培养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协助做好科学职业规划,提升就业竞争力。例如增加实践课程比例,与企业合作建实习基地;邀请行业精英和成功人士进校园提供专业指导。

整个社会也需共同努力,摒弃唯名校论、唯出身论的狭隘观念,以更开阔、包容的心态看待求职者的努力与才华。媒体加大公平就业理念宣传,多报道正面典型,严厉批评监督歧视现象。社会组织积极开展相关活动,为就业公平提供法律援助与心理支持。

总之,此次“严禁”通知初衷值得肯定,但要实现公平就业,还需各方齐心协力,从观念源头抓起,建立健全监督与处罚体系。唯有如此,才能打破就业歧视的束缚,让高校毕业生在公平环境中凭真本事和不懈努力,追逐梦想,找到满意工作,开启精彩职业生涯。

——我是小李滔滔,谢谢您的关注、点评、点赞、转发!

0 阅读:0
巧兰玩转趣事

巧兰玩转趣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