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给八路军,做成子弹打鬼子!"这是2020年初春的北京八一厂大院里,一位老人常能听到的呓语。说这话的,正是被誉为"银幕第一大娘"的表演艺术家曲云。
那时的她,已经被阿尔茨海默症困扰多年。每到病发时,92岁的曲云总会提着篮子,手拿着棍子,在院子里的垃圾桶旁翻翻捡捡。
邻居们看到她小心翼翼地捡起废铁、罐头盒,都会心疼地劝她回家。可这位倔强的老人,似乎又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说来也怪,记忆里的很多事情都模糊了,但只要提起《苦菜花》里的"冯大娘"、《奇袭》中的"阿玛尼",曲云的眼神就会突然变得清亮。
这些曾经让她在银幕上熠熠生辉的角色名字,就像是刻在骨子里的印记,怎么也抹不掉。
谁能想到,这位在中国电影史上塑造了100多个母亲形象的演员,会以这样的方式度过生命的最后时光?保姆照看着她的起居,三个儿女轮流来探望。
但更多时候,曲云是独自一人的。老伴已经不在了,那个曾经熟悉的八一厂大院,成了她最后的栖息地。
2020年3月23日,当消息传来说曲云离世了,很多人才恍然惊觉:原来那个总在荧幕上露出慈祥笑容的"中国银幕第一大娘",已经悄悄陪伴了我们整整七十年。
她的一生,就像是中国电影发展史上的一面镜子。从1956年进入八一电影制片厂,到2003年获得第9届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奖特别荣誉奖;从年轻时在《苦菜花》里刻画的坚毅母亲,到77岁高龄还在《霍元甲》剧组拼命赶戏。
这些故事背后,映照的是一个时代女性艺术家的奋斗与坚守。
如今,当我们重温那些经典影片,银幕上的母亲形象依然鲜活。而曲云在晚年那个执着捡垃圾的身影,却让我们看到了艺术与现实的另一种交织,看到了时代记忆是如何深深地烙印在一个人的灵魂里。
这,或许就是一个表演艺术家最后的倔强了。
说起曲云的故事,就不得不回到1928年的山东牟平。那时候,谁也想不到这个在观水镇曲家村出生的农家女孩,会在日后成为响当当的"母亲专业户"。
"战争年代的童年,哪有什么童年可言?"1937年,9岁的曲云就经历了山东胶东沦陷。鬼子的铁蹄踏过村庄,留下的是无数悲惨的故事。
姨家那个未成年的表哥,就倒在了日寇的枪口下。这段经历,像一把刻刀,深深地刻在了小曲云的心里。
13岁,这个年纪的女孩该在干什么?而曲云,已经是儿童团的团长了。白天上学,放学后站岗放哨,手里拿着路条查汉奸。
跟着妇救会的大姐们,给八路军做军鞋、缝被子。和父亲曲宝川一起,拉着小车给八路军送军粮,炮弹就在身边炸响。
说起来,这哪里是童年,分明就是一部惊心动魄的战争片。
但或许正是这样的成长经历,为她日后塑造银幕母亲埋下了伏笔。14岁那年,为了宣传抗日,胶东一带经常演出进步话剧。
曲云第一次登台,就演了个老大娘。谁知道这一演,就成了她一生的戏路。
命运的转折来得猝不及防。1946年,18岁的曲云走了整整100多公里,就为了去莱阳报考胶东文协文工团。
这一考,不仅考出了一个革命文艺工作者,还考出了一段姻缘。
在文工团里,她遇见了比她大一岁的山东小伙牟春高。高高帅帅的他是队长,曲云是副指导员。那时候,革命工作太忙,年纪又小,两个人的感情就藏在心底,连表白都不敢。
从沈阳到丹东,再到大虎山,跟着空政文工团到处演出。这对年轻人,用战地岁月谱写着他们的恋曲。抗美援朝爆发后,曲云火急火燎地递交了结婚申请。
没有花车,没有礼炮,团长包干夫在食堂给他们煮了两碗面条,就这样定下了一生的约定。
这段经历,不就像极了她后来在银幕上塑造的那些母亲角色吗?坚韧、朴实,在战火纷飞中依然执着地爱着、生活着。
也难怪她后来演起母亲角色来,总能让观众泪目。因为那些故事,她不是在演,而是在用生命在重现。
人生的际遇总是妙不可言。1956年,当八一电影制片厂成立演员剧团时,曲云和好友袁霞一起去报考。这一考,就打开了她在银幕上塑造百面母亲的大门。
从此,中国电影史上多了一位"母亲专业户"。
说起曲云的成名作,就不得不提《奇袭》里的朝鲜母亲"阿玛尼"。这个角色火到什么程度?在朝鲜上映后,连当地影迷都以为她就是地道的朝鲜族阿玛尼。
有三个可爱的朝鲜族少年专门写信来问:"您真的是朝鲜族吗?"这种演技,放在今天的演艺圈,就是妥妥的"演技派"本派了。
更有意思的是,一位叫朴金哲的朝鲜青年,专程跑到北京来找她。虽然第一次没见着人,但缘分就是这么神奇。1965年在北京射击场,两人偶遇相认的场景,简直比电影还要戏剧性。
朴金哲抱着曲云,热泪盈眶地喊着"阿玛尼",曲云也是泪水涟涟。
但要说最让曲云"出圈"的角色,非《苦菜花》里的"冯大娘"莫属。为了演好这个角色,曲云下了多少苦功夫,现在的演员听了都得竖大拇指。
你们知道吗?曲云根本不会织布。为了让角色更真实,她晚上带着手电筒,偷偷跑到一位老乡家里学织布。那位老乡正在给小叔子织婚礼用的布,担心曲云浪费棉花,都不愿意教她。
曲云给了点钱,趁人家去推磨的时候,就偷偷练习。冬天不烧炕的房子里,冻得手指发僵,她也坚持要练到深夜11点多才回去。
从1957年开始,曲云接连出演了《虎胆英雄》《金铃传》《江山多娇》《烈火真金》等经典作品。即便是在特殊年代,当很多影片都被禁映时,她的《苦菜花》却作为样板戏的唯一参考片,多次内部放映。
这本身就说明了什么?说明她塑造的母亲形象,早已超越了单纯的艺术范畴,成为了那个时代的精神象征。
到了80年代,曲云更是戏约不断。《解放石家庄》《天山行》《他们并不陌生》,一部接一部,每个母亲角色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灵魂。
别人演母亲可能会有雷同,但曲云却能让每个角色都栩栩如生,这就是真功夫。
你问我为什么曲云能成为"银幕第一大娘"?因为她不是在演母亲,而是在用心演绎每一个母亲的人生。她的表演里,有着战火年代的沧桑,有着人间大爱的温暖,更有着中国母亲们最质朴最真实的模样。
银幕上,曲云演活了百个母亲;生活中,她经历的亲情故事同样令人动容。要说最浪漫的一幕,莫过于她和牟春高的"战地婚礼"。
新婚的日子很简单,团长包干夫端上两碗热腾腾的面条,就这样,定下了一段堪比电影的革命姻缘。
但生活哪有那么多诗和远方?新婚才三天,曲云就得独自奔赴长春。命运跟她开了个玩笑,东北的严寒让她高烧不退,差点瘫痪。
更要命的是,她那会儿已经怀孕了。
说起带孩子那几年,简直就是一部"母亲的奋斗史"。三个孩子相继出生,一家人住在大机车库里,孩子的尿布刚换下来就冻得梆硬。
敌机轰炸的日子里,曲云和丈夫轮流让孩子趴在胸口取暖。每每想起儿子因为战乱得了肺结核,整夜咳嗽的情景,曲云的眼泪就忍不住往下掉。
但真正感动人的,是曲云和婆婆之间的故事。那个小脚的老太太,硬是把儿子儿媳的工资精打细算,把一大家子人的日子过出了甜味。
夏天舍不得给自己买一根冰棍,却给孩子们每人买上一根最便宜的;春节给全家人做新衣服,却从不给自己添置。
再说说曲云的女婿李世玺,这位在《闪闪的红星》《铁甲008》出演过的八一厂演员,后来还成了《鸡毛飞上天》的制片人。
说起来,这一家子跟演艺圈的缘分还真不浅。
人们常说,好的演员是生活的复制者。曲云在银幕上塑造的那些动人母亲形象,或许正是源于她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体悟。
那些悲欢离合,那些柴米油盐,都成了她演技的源泉,让她的每个角色都有血有肉,有温度有深度。
在这个娱乐至上的时代,翻翻曲云的履历,你会发现一件特别有意思的事:她一辈子都没接过一个广告代言。不是没人找她,而是她怕"带歪"了观众。
这种"宁可少赚钱,不愿失人心"的操守,放在当下简直就是"神仙作风"了。
真要说敬业,曲云绝对是戏骨中的戏骨。77岁高龄时,在浙江拍《霍元甲》,赶上雨季抢拍,她硬是连轴转了半个月。
这股子干劲,连李连杰和孙俪都竖起大拇指。
2003年,当曲云捧起第9届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特别荣誉奖时,那可不是什么"资历奖",而是一辈子对艺术的执着与坚守换来的。
有意思的是,离休后的曲云像个没事的小学生,天天泡在北京老年大学里学书法、画国画。
从抗战年代的儿童团团长,到百面银幕母亲,再到晚年的艺术探索者,曲云用一生诠释了什么叫"艺术不老,初心不改"。
这样的老艺术家,值得我们用最长情的目光凝望与致敬。
她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艺术生命,不会随着谢幕而结束,而是会在时光的长河里,永远闪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