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闪现72秒的神秘信号是外星人信号吗?外星人到底在哪里?

宇宙时空探索 2024-12-25 17:07:31

外星生命的神秘印记深深烙印在无数人的心灵深处,这种情结不仅局限于普罗大众,连学术界的天文学者们也对它抱有浓厚的兴趣,他们渴望揭开外星生命的神秘面纱,这种探求欲望自古以来,就伴随着人类仰望星空的好奇心而生。

然而,在漫长的岁月里,由于科技手段的局限,人们只能将对地外生命的向往寄托于信仰,或者通过神话故事来演绎,很少能付诸实际的探索行动。

随着科技的飞速进步,人们如今已具备了主动出击、寻找潜在外星文明的能力。专门搜寻地外文明的机构“搜寻地外文明计划”应运而生,利用性能卓越的射电望远镜搜寻可能存在的外星文明信号。

1977年,借助名为“大耳朵”的射电望远镜,天文学者们终于捕捉到了一个异常信号,它来自人马座方向,那里有规律的电波脉动非常引人注目,极有可能是智能生命的通讯痕迹,因为其波长正好与“旅行者号”飞船携带的金唱片信号波长相同,均为21厘米,而这一波长正是氢原子的辐射波长。

对此电波信号的深入分析并未带给人类预期的惊喜,留下的仅是一个标注“Wow”的记录,即闻名遐迩的“哇”信号。

那个让全球为之振奋的信号昙花一现,便沉寂下来。尽管天文学家们将望远镜持续对准人马座,试图捕捉更多有价值的信号,却均告失败。数十年光阴荏苒,“哇”信号至今仍被归为“有趣而神秘”的天象之一。

仿佛是海洋中偶然溅起的水花,“哇”信号并未掀起波涛汹涌。

然而,“哇”信号的转瞬即逝并未削弱人们寻找地外生命的热情,人们坚信,在宇宙的深处,必定存在其他形式的智慧生命,或许他们也在探寻着人类这样的智慧物种。

上个世纪60年代,天文学家德雷克专门为地外生命制定了著名的计算公式,即德雷克公式,用以估算宇宙中地外生命存在的可能性和数量,公式中涉及多个影响因素。

就我们的银河系而言,根据这个公式计算,至少存在一万个智慧文明。虽然这个公式本质上仅是概率性的,涉及的七个因素并不十分精确,它至少告诉我们,智慧生命在宇宙中不会是孤例,至少不应只有人类存在。

但现实残酷地告诉我们:外星生命究竟藏匿于何方?

费米,这位著名物理学家,对于这一问题也同样困惑不已。他那句不经意间的提问“他们在哪里?”,后来演变成著名的“费米悖论”。费米认为,拥有138亿年历史的宇宙,数以千计的星系中,每个星系又包含数以千计的恒星系统,这意味着行星的数量无穷无尽。

如此庞大的背景下,诞生一个或多个历经数百万年的智慧文明,其概率极高,几乎是确凿无疑的。以人类为例,现代文明仅数百年,便已取得瞩目的成就,那么数百万年后的人类科技水平将达到怎样的高度?

预测无疑是困难的,但可以肯定的是,那时的人类早已冲破太阳系的束缚,借助某种“超光速”技术,将足迹遍布银河系各处,甚至开始征服整个宇宙。

同理,拥有数百万年历史的外星文明,理应早已统治银河系,但为何太空如此寂静?为何至今未见外星生命的痕迹?

对于这些问题,天文学家们给出了诸多解释,主要观点如下:

首先,宇宙之大,不同文明间相互发现的几率几乎微乎其微。

人们虽都知晓宇宙之浩瀚和地球之渺小,但鲜少能真切体会到这种规模的差距。地球常被比作宇宙中的一粒“尘埃”,实际上,这样的比喻对宇宙的庞大是一种“贬低”。科学考察显示,可观测宇宙的直径约为930亿光年,而地球直径仅12742公里。如果将可观测宇宙压缩至地球尺寸,那么地球本身会缩至何其微小的尺度?

答案是:地球直径将缩小至10的负13次方米。与之相比,原子的直径约为10的负10次方米,电子则约为10的负15次方米。也就是说,地球将比原子更小,仅略大于电子。

若地球缩至如此之小,那么人类又将何处安身?

假设地球只是众多“电子”中的一个,在这些“电子”上孕育着智慧生命,那么它们相互发现的几率有多大?

近乎零!

这种发现的难度,甚至超过地球上的蚂蚁种群在地球上相互发现的几率。蚂蚁种群的活动范围不过几十米,相对于地球来说微不足道。然而,这种范围相对于人类探索的宇宙范围,却显得更为广阔!

人类发明无线电技术不过百余年,无线电信号在宇宙中的传播范围不过百余光年,而可观测宇宙的直径高达930亿光年,这点距离实在微不足道。

其次,人类文明史之短,常常被我们忽视。我们人类的历史不过百万年,而真正的文明史更是只有短短几个世纪。在宇宙138亿年的漫长历程中,我们人类的岁月简直不值一提。我们人类仅仅探索了几十年的宇宙,便迫不及待地寻找外星生命,这种欲望是不是过于急切?

我们不妨大胆假设,在人类诞生之前,可能外星智慧生命早已造访过地球。他们发现这颗星球生机盎然,却尚未孕育出智能生物。因此,他们没有留下,选择了离去。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完全抛弃了地球,未来也许某日,他们会再次重返。

恰恰在那外星生命离去的空档,我们人类诞生了。

可能有人会提出这样的疑问:百万年的时光,对于人类来说,确实不算短暂。那么,曾经到访的外星生命,为何在这么长的时间里迟迟未归?他们难道已经遗忘了地球?

然而,在宇宙的尺度中,百万年或许不过是一瞬间。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早已告诉我们,时间与空间并非恒定不变,对于外星生命而言,人类眼中的“百万年”也许只是他们世界的几天,甚至一眨眼的工夫。

此外,能够在宇宙间穿梭的外星文明,或许根本未将地球放在心上。他们可能正忙于探索宇宙的奥秘,比如探寻黑洞,并利用黑洞作为通道,穿越到其他宇宙。而在黑洞的强大引力场中,时间几乎停滞,对人类而言的百万年,对他们而言可能只有几天。他们自然不可能在离开几天后就匆匆返回。

第三,外星文明的科技水平可能远超人类,他们早已发现地球及人类的存在,却并不屑于与我们建立联系,只是在一旁静静地观察。

人类在过去几百年中科技发展迅猛,但在大自然的伟力面前仍旧显得微不足道。迄今为止,人类的足迹也仅限于月球,尚未踏足更远的星辰。

根据苏联天文学家卡尔达肖夫对文明等级的划分,人类文明只有0.7级,尚不足以称之为真正的“宇宙文明”。在这个星球上,80亿人口为生存而奔波,如果连基本的衣食住行都难以保障,那么这样的文明又如何称得上“宇宙文明”?

在高度发达的外星文明眼中,人类或许如同地球上的“猴子”一般微不足道。他们可能早已潜伏在我们的生活中,甚至我们周围的某位“人”就是他们的一员,而以我们目前的智慧,根本无法察觉。

第四,人类在搜寻外星生命时,或许一开始就走错了方向。长期以来,天文学家们以地球生命为蓝本,通过发送和接收电磁波来寻找外星文明。然而,生命的形式并非只有碳基一种,或许还有硅基生命等其他形态。甚至可能外星文明早已超越了电磁波这种通讯方式,转而采用了速度远超光速的手段。

因此,我们用错了方法,自然难以找到外星文明。我们期望外星生命能够收到我们发出的电磁波信号,但他们对于这些信号可能根本无动于衷。同样,我们也无法接收到他们发出的信号。

想象一下,地球上的黑猩猩试图寻找其他黑猩猩群体,它们会怎么做?答案是扔粪便。在它们看来,这是传递信号的方式。然而,对于更高等的智慧生命——我们人类来说,只会觉得这一行为滑稽可笑,根本不会予以回应。

我们人类试图通过电磁波寻找外星生命,或许就像黑猩猩扔粪便一样,从一开始就选错了方式。

第五,宇宙间或许真的只有人类。虽然这一可能性微乎其微,但在我们真正找到外星生命之前,这一假设始终存在理论上的可能。

智慧生命的出现可能是一系列巧合的产物,需要种种条件恰到好处地汇集在一起。例如,如果没有6500万年前的小行星撞击地球,恐龙就不会灭绝,人类诞生的几率将不复存在。

小行星撞击地球的概率微小,更何况是如此巨大的一颗。

第六,我们可能生活在一个虚拟的世界中。

关于这一点,我曾专门撰写文章进行深入探讨,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查阅。

我们所处的世界可能带有“虚拟”的痕迹,尤其是从量子力学的角度来看。或许我们的“造物主”在创造这个世界时,设置了光速上限,以防止系统过快崩溃。

但我们无从得知“造物主”的真正意图,正如网络游戏中的角色无法感知玩家的操控一样。

除了以上解释,还有诸如“黑暗森林法则”、“大过滤器”理论等观点来诠释为何人类尚未发现外星生命,在此不再赘述。

综上所述,尽管未能找到外星生命让人感到遗憾,但我们或许应当换一个角度思考。史蒂芬·霍金曾告诫我们:切勿回应外星信号。

霍金的担忧不无道理。如果外星文明的科技水平远超人类,任何形式的接触都可能给人类带来无法预料的后果。

毕竟,如果外星文明带着善意而来,自然是好事一桩。但在浩瀚的宇宙中,我们无法确定外星文明是否拥有与人类相同的道德伦理。

如果外星文明心怀不轨,那结局可想而知。

所以,没有消息,便是最好的消息。

0 阅读:6

宇宙时空探索

简介:用通俗的语言诠释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