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届傅雷翻译出版奖近日在北京揭晓,3位译者因优秀的翻译作品获奖,再次证明,在人工智能(AI)盛行的时代,好的译者依然受到尊重,好的翻译作品也依然受欢迎。
11月30日,第16届傅雷奖颁奖典礼在北京Temple东景缘举行。图为法国大使白玉堂为文学类奖项获得者施雪莹颁奖。(图片来源:中新社)
无论笔译还是口译,翻译是一项艰苦却很有意义的工作。对于译者而言,它是一种极其烧脑的文字游戏,又很容易让人痴迷。它需要精通至少两种语言,并对两种文化之间的异同了然于胸。它代表着一种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一种追求极致的工匠精神。这也是记者会上将一些中国古语“秒翻”得恰到好处的张璐等“翻译女神”走红的原因。
对于普罗大众而言,好的翻译作品有助于开阔眼界,克服语言的障碍,接触到另一种文化的美。译者不仅是两种语言的摆渡人,更是两种文化的摆渡人。正如拿下国际翻译大奖“北极光”亚洲第一人的翻译泰斗许渊冲所言,把一个国家创造的美,转化为世界的美,这是世界的乐趣,也是他翻译诗歌的初衷。当他把“不爱红装爱武装”译成“To face the powder and not to powder the face”,把“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译成“The boundless forest sheds its leaves shower by shower;The endless river rolls its waves hour after hour”,怎能不让人拍案叫绝?怪不得有美国读者甚至把他的译文当成了英美诗人的作品。
也许有人会说,AI时代,大家都可借助即时翻译软件读懂、听懂外文,人工翻译早晚会被替代。然而,就像大家觉得“炒菜机器人”哪怕各种调料用得再精确、始终不如真正的厨师炒的菜“有烟火气”一样,AI翻译出来的作品总是欠缺了一丝温度与灵性。翻译有时也是一种再创作,它要调动译者的知识背景、生活体验等,从浩瀚的词库中撷取最打动你的那个,再传递给读者。这里边蕴含着太多机器无法“识别”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微妙。
再者,翻译也是作者和译者沟通的一座桥梁,甚至能修正与反哺原作。本届傅雷翻译出版奖获奖者之一曹丹红表示,在做文献考证时,发现原书存在一些错误,在与作者沟通后,不仅原书错误得到修正,作者还为中文译本单独撰写了一部分新的内容。“翻译使译者和作者建立联系,这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弥足珍贵。”译者无疑是最用功也最用心的读者,而机器则只会机械地、被动地翻译,永远无法超越人的这种主观能动性。
当然,我们也不必贬低AI,它确实能完成一部分简单的翻译工作,也能帮助很多去陌生国度旅行的人应对一些日常的沟通需求。但在一些高雅的文学领域或正式的外交领域等,译者的作用与魅力永远无法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