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康哲
一座打动过无数网友的写满“心事”的农村小院,在春节前有了它的“数字分身”,打开小红书上家史博物馆“福青小院”的页面,“家”的味道一下子浓了起来。这是张宏刚、张宏英两兄弟送给过世父亲的礼物,是一部被永久保留在网络世界的家史。
他们的父亲张福青是一位怀揣知识分子梦的普通农民,在离世前的28年里,把自己对于世界的向往、对生活的感叹、对亲人的叮嘱乃至对宇宙的畅想,用毛笔写满了自家的屋檐、窗棂、门框、红砖……张福青事无巨细地默默地书写,最终留下了两万多字,让山西省代县上高陵村的这座小院,成为了一部鲜活的家族史,也变作了一首写在大地上的凝固的诗歌。无数网友被张福青写下的“心事”感动,如同作家史铁生说过的:“唯有文字能担当此任,宣告生命曾经在场。”数字时代,一切都变得很快,快得来不及停下来听一听父母的心事,每个人都在物理或精神上,成为远离故土的游民。“福青小院”让时间慢了下来,留住了“家”的声音。
“福青爷爷”的院落2024年3月31日,张福青葬礼那天,摄影师蔡山海在去雁门关的途中,路过上高陵村,他被葬礼的锣鼓声吸引,走进小院拍摄。离开时,他看到小院照壁上写着几行小字,“宇宙有多大呀……”蔡山海一瞬间感觉自己被击中了。他抬头四处再看,惊讶地发现,这座小院里竟然“长”满了逝者生前写下的文字。蔡山海把照片发到小红书上,网友们和他一样,被这些朴素平凡却饱含诗意的字句打动了。“每年杏花落打药一次,立秋后再打一次虫药,果越大越甜。每年剪一次树枝。”“新疆喀什市到2026年后,将成为……世界最大物流十万亩市场,77岁的我张福青将能去看看吗?”“宇宙有多大呀?太阳表面温度6000度中心1500万度体积是地球130万倍重量是地球的33万倍。坐飞机到太阳飞20年才能到。月亮体积有地球的四十八分之一。有星星2000亿颗。”“寒露后立冬前埋月季花,院内种三季黄瓜,立秋前十天种白菜,白露后种小葱菠菜。”…………在这些文字里,大家看到了一个充满生机的灵魂,在时间的长河中隐于乡村,悄然度过了一生,就像看到自己身边沉默寡言的爷爷奶奶,以及埋藏在心灵深处的故乡。更多人则是从中感受到了生命平凡但厚重的力量,就像“一棵杏树,舒舒展展地开花、结结实实地结果,走过了朴实善良而又认真的一生”。于是,张福青的小院火了,媒体记者们纷至沓来,打破了上高陵村的宁静。他们在“这样一个被铁矿、峨河和玉米包围的村子里”穿梭,试图寻找合理的答案。后来,张福青的故事甚至还出现在山西中考的语文试卷上。摄影师蔡山海也带着照片和故事,走进了上海展览中心。他在小红书上写道:福青爷爷,我已将您的院落,传递给世人。把“家”搬到网上小院火了,问题也来了。有网友在蔡山海的帖子里留言:“能不能留下来,别涂掉,别拆,可以变成一座家庭史博物馆吗?”这个愿望获得了很多人的支持。面对网友海量的关注,张宏刚、张宏英两兄弟开始为“福青小院”的未来操心,他们在网上询问:“有没有什么好办法能保护好父亲留下的满墙心事?”网友纷纷帮忙想办法。有人说,可以建一个私人博物馆。但这设计经费、审批等现实问题,做起来比较复杂。更多的人建议用数字技术解决,建成一个数字档案馆,甚至用VR技术将小院数字化,让网友可以身临其境地体验。最终两兄弟决定试一试数字化,把小院和文字都搬到网上。小红书协助兄弟完成了他们的心愿。专业团队来了,小院进行了测绘、扫描、建模,形成了高清3D数字版,通过VR眼镜可以沉浸式观看。网友很欣慰,因为这不仅仅是一处北方小院,已经成为了“家”的具象化情感寄托。因此,“福青小院”在农历春节前上线,也有了特别的意义。张福青55岁时,才开始翻新至少有150年历史的祖屋。他在院中照壁上记录道:“经过16年才建成,用红砖10万块,开支7万余元,已71岁啦!”
此举曾经不被人理解,包括大儿子张宏刚。为什么不用攒的钱去县城买新房?但张福青认为,这是祖宅,“应该珍惜,应该爱护”。既然父亲坚持,张宏刚也就打钱回家。院子被三面屋子围住,南墙下种着两棵杏树,院子中央空出了一大块可以用来耕作的土地,秋天会长满灯笼一样的红姑娘果。
两兄弟都在外地生活,如今通过小院的文字,已经理解了父亲的坚持:“农民的心里面还是惦记他这点地方,哪能走开。即便走再远,还是惦记着这个家。家是根啊,有了根才有树,有了树才能落叶归根。”张福青曾在东房白墙上写了一篇千余字的《家史育人》,其中提到:“两子各奔西东,都相离我俩四百公里多点。我们俩在家养病,由俩子供生活费,欢度晚年。父逝,希两子写一篇忆父文,装入正房东堂正墙玻璃框内。”安葬父亲后,两兄弟完成了这篇《忆父文》,写道:“满院都是您有温度的字迹,父母之爱子,为计之深远,让我垂泪滴血……最大的遗憾是我们没有足够的时间陪伴您,现实就是这么残酷,抱起砖头就没法背您老人家啊。”正房东堂正墙是最重要的位置,张福青的几篇长文挂在这里,《碑文》上面记载着张家100余年来的历史,左右两侧是《忆妻文》《忆母文》《怀念父亲》,留给儿子们写《忆父文》的位置也早就被张福青安排好了。中国人对“家”的情感是浓厚的,但表达情感的方式往往是内敛的。但张福青很特别,他将个人的思想、情感和执着都一砖一瓦地搭建起来,再一笔一画地写在众人可见之处。张福青还参与过雁门张氏家族族谱的修订,担任续谱委员会总顾问。后来,张氏族谱上的每家每户都留存有那本修好的家谱。前阵子,两兄弟又回到小院,仔细打扫屋里屋外,连房顶都清扫了。父亲的那些文字始终都在他们周围,“总感觉父亲还在,只不过是换成了另一种方法,陪在我们身边。”如今网上家史博物馆建成,打开手机就能身临其境,两兄弟觉得他们和“家”的距离更近了。心在一起,就是团圆张福青生于1947年,是一位有点“奇怪”的农民。虽然一辈子在农村生活,他却有上千册藏书。张福青儿时在村中私塾求学,老师为他取了字和号——字文甫,号效鲁。他早年有写日记的习惯,曾记下过自己的志向:“给国家社会办些无穷的有利益的事业,推而至于能为全球谋出幸福那就更好啦!也就达到我平生之志啦!如若不然,虽生犹死,不枉来一世吗?白费国家的米粮吗?还够个知识分子吗?”不过,他的知识分子梦在19岁那年破灭了。在日记中,他写下了同父亲的交谈,那年正月二十四,父亲对他说:“你今年好好学上四十多天到五十多天,就得下地劳动,不然就会连全年三口人的食粮也不可能全部地领回。”56天后,他的日记结束了。在那个年代,温饱是首要问题。张福青结束了学业,努力成为一位本分的农民,下地干活、侍奉父母、娶妻生子。年轻的张福青离家最远的一次,是与同村人骑自行车到100多公里外的太原卖辣椒。小儿子张宏英说,父亲一生最爱两样事,就是书法和地图。晚年的张福青每年都要买一张新的中国地图,在上面标记上当年新开通的高铁。虽然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向往,但离开乡村并不容易。张福青先是要照顾身体不好的父母,后来,妻子杜中秀患上精神分裂症、糖尿病,也需要有人常年陪护。在遗嘱中,张福青特别交待:“父逝后,请宏英注重你母亲的思想波动,葬父后可找一位服侍她的人为伴,或送你们的母亲住养老院,然后请一位诚实户住我院东房开商店。父母活时已得到你们兄弟俩的孝顺已满意,希望你们兄弟俩走在一处,团结为主。育好你们的后代,成为有孝心会团结的一家之主。”张福青最终没能实现去喀什的愿望,于2024年春天因病去世。如果没有小院里的那些文字,人们大概不会知道张福青的故事,世界上也只是少了一位沉默的老人。但这次不同,文字留住了一位老人的精神世界。张福青没能实现成为知识分子的梦想,只是把日复一日的心情、琐事、所思所想写满了院落。这些或长或短的字句,与红砖、白墙、门窗浑然一体,既有对宇宙星辰、远方城市的想象,也关心粮食、蔬菜和四季农时。两兄弟至今还记得,父亲有时支起木梯维修房梁,中途想到什么,就开始在房梁上写起来,因为腰椎难以支撑,一句话要断断续续写上好几次才能写完,写好后还要刷一层清漆加以保护。〓网上博物馆3D体验页面他们觉得,父亲晚年的这些文字,之所以写在墙上而不是日记本里,就是“怕我们看不见”。张福青老人没想到的是,小院里的文字不但两兄弟看到了,无数网友也看到了。
每到春节,都是中国人回家团圆的时候,为此不惜跨越万水千山。而此时此刻的“福青小院”就像一条纽带,让很多漂泊的心灵获得了温暖,找到“回家的路”。在小红书上,“家史”相关笔记已经超过2万篇,网友们用视频、图片和文字讲述祖辈父辈的故事,建起自家的“福青小院”。他们彼此交流,获得鼓励和安慰。无论身在何处,或是光阴流逝,只要心能聚在一起,就是真正的团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