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朱棣,这些人的选择是什么?

书童读史 2023-05-28 20:28:29

在朱棣靖难起兵后,有一些臣子,他们不愿意为朱棣效劳,宁肯失去生命。

这些人里,有我们熟悉的人,也有史书上留下短短几句话,不为人知的人。

今天就写他们,记录下这些人。

这里面最广为人知的一个人,应该是方孝孺。曾经朱棣的军师姚广孝嘱咐过朱棣,当攻入南京城,方孝孺必定不会投降,请不要杀他,如果杀了方孝孺,天下读书人的种子就会灭绝。

面对姚广孝的嘱咐,朱棣答应了。

当攻入南京城后,朱棣让方孝孺起草诏书。

朱棣把方孝孺召唤过来后,方孝孺非常悲痛,朱棣试图劝说方孝孺,并且说:“先生不必自己痛苦,我是想效法周公辅佐成王的。”

而方孝孺却反问朱棣:“成王安在?”

这俩人在借用周公辅佐成王的典故,其实方孝孺是在质问朱棣,朱允炆还在吗?

朱棣回答他:“他自焚而死。”

方孝孺又问朱棣:“为何不立成王之子?”

朱棣说:“国家需要年长的君主。”

方孝孺不死心,又问:“为何不立成王的弟弟?”

朱棣的回答是:“这是我的家事。”

这一番君臣之间的对话,已经火药味十足了。朱棣的意思已经很明白了,这是我的家事,你做好你的臣子就行了,别多管闲事。

后来,朱棣让人给方孝孺递过去纸笔,并且说:“起草诏书昭告天下,必须得先生来。”

这时候朱棣为了这一纸诏书,还在忍着心中的怒火。

但是方孝孺把笔仍在地上,一边哭一边骂着说:“我死就死了,起草诏书是不可能的。”

这时候的朱棣忍不了了,他不想再看一个臣子的脸色了。

朱棣大怒,把方孝孺杀了。

上面这段对话是《明史》的记载,至于有的史料里记载的,方孝孺后面又说的杀十族又如何这种的话,《明史》里没有记载。

所以关于诛杀方孝孺,究竟是诛九族还是诛十族,是有争议的。

无论是诛九族还是诛十族,确实有很多人因为此案牵连被杀。史料上记载,因为方孝孺的案件,坐死者873人,外亲之外,亲族尽数抄没,发配充军坐死者复千余人。

历史上有些话是非常残酷的,就像这些数字,记录下来的是数字,但却是用一条条生命为代价的。

建文初期,卓敬曾经和建文帝进谏,提醒建文帝。

他说:“燕王智勇双全,具有雄才大略,而且他处在北京,具有地理位置的优势,兵马强盛,现在应该把朱棣的封地迁徙到南昌,这样一旦有变,容易控制。”

很难说建文帝如果真照着卓敬的建议去做,历史会不会被改变。但是这个建议,建文帝没有采纳。

在朱棣继位后,卓敬被逮捕。

他提过这样的建议,然后又落在了朱棣的手里,自然是没有什么好下场。

朱棣责备他离间骨肉之情,而卓敬则严厉地说:“可惜先帝没有采纳我的意见。”

卓敬的意思是,你认为我的建议是离间你们的感情,我所可惜的是,先帝没有听我的建议,才有了你的今天。

朱棣听懂了卓敬的言外之意,非常生气,但是他又觉得,卓敬是个非常有才的人,不忍心杀了他,企图用管仲,魏徽的事说服卓敬为自己效力。

但是没想到,卓敬的心里,只有建文帝,他只想忠于建文帝。

卓敬一边哭泣一边说:“人臣侍奉君主,宁肯去死,也不愿意侍奉二君,更何况先帝没有什么过失,竟然遭遇了这个横祸,我恨不得立即去死,去地下见先帝,你还想让我侍奉你?”

卓敬的话里,死志决绝,为朱棣效力是不可能的,他只为建文帝效力。

朱棣这时候仍然不想杀他 ,还是企图感化他,但是姚广孝和卓敬有过节,姚广孝对朱棣说:“如果卓敬的话,当年被采用了,陛下你还有今天吗?”

应该说,姚广孝这话确实诛心,本来朱棣是怜惜卓敬的才华,毕竟他已经登上皇位了,他忽视了卓敬的建议如果被采纳的后果。

但是当姚广孝提出这话,一是朱棣就会想起来这事的后果,二是姚广孝是朱棣身边非常特殊的一个人,在朱棣的靖难起兵的过程中,多次遇到困难,朱棣也动摇过,而在朱棣动摇的时候,是姚广孝鼓励朱棣,通过各种方式,给朱棣增加信心。

所以,在心理上,朱棣是对姚广孝有所依赖的。更何况姚广孝是个进退非常有度的人,在朱棣登基后,他极为低调,生怕让朱棣多心,引起朱棣的怀疑。伴君如伴虎这事,姚广孝是非常了解的。

这样的一个人对朱棣说了这话,由不得朱棣不多想。这时候的卓敬,确实就没有活路了。

卓敬被斩杀,并且诛杀了他三族。

朱棣曾经感叹说:“国家养士三十年,才有了一个卓敬”。可见朱棣对卓敬的评价是如此之高。

历史上有一个叫景清的人,他本来姓耿,此人读书过目不忘。他曾经因为奏疏的错误,怀印更改,犯了朱元璋的大忌,后来被下了诏狱。建文时期,燕王朱棣曾经称赞他,对他很欣赏。

在燕王朱棣攻入南京城后,有很多臣子选择了殉亡,他曾经和方孝孺等人密谋一同殉国,其实对这些人来说,他们改变不了结局,他们又不愿意投诚新皇,于是就以身殉国,表达自己的忠君思想。

但是后来,朱棣仍然命他担任旧职,而他选择了假装答应朱棣的任命,虚与委蛇。这天早朝的时候,景清带着刀进入,正好有人上奏有异星要犯帝座,并且很急。听了这个上奏后,朱棣就怀疑到了景清。后来命令搜景清的身,还真搜出了藏刀。

朱棣非常生气,大怒,对他一顿劈头盖脸的责骂,而景清说:“这是我为旧主报仇!”

盛怒之下的朱棣,不仅让景清死得很惨,而且他的亲戚族人,也没逃过朱棣的手掌心,这就是历史上的瓜蔓抄。

其实那段时间里,还是有不少的文臣选择了殉亡,这是他们自己的选择。当我们翻开史书,看着这些记载的时候,感觉到触目惊心。

我们看习惯了宏达叙事,古代史上的君王成就,但是当仔细看那些君王成就的背后,有很多人以生命为代价,史书上轻轻的一笔,却是他们的一生。

史料参考:《明史》

图片来自网络,如果侵权,请联系我删除,谢谢。

0 阅读:3
书童读史

书童读史

希望是永远不会死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