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援朝-万历朝鲜战争

趣味生活分享[已注销]5 2022-07-08 23:30:08

日月交辉为明,凡所照也,皆为大明。

1591年,大明万历十九年,壬辰倭乱爆发,朝鲜几乎灭国。当时朝鲜的宗主国是大明帝国,因此朝鲜向大明求援。

当时在位的是已经摸鱼摸了好些年的明神宗朱翊钧,万历皇帝。即便万历皇帝在咱们国人口中一直是个不靠谱的形象,但是对于朝鲜而言,却是恩同再造。

朝鲜肃宗李焞曾言:“神宗皇帝于我国,有万世不忘之功矣。当壬辰板荡之日,苟非神宗皇帝动天下之兵,则我邦其何以再造而得有今日乎”。

其实,如今算下来,咱们是两次援朝,一次是明万历的抗日援朝,一次是后来的抗美援朝。

话说1587年6月,丰臣秀吉刚刚结束九州之役的之后,日本基本上趋于统一。后,丰臣秀吉就开始狼子野心觊觎我中华大地,筹划入侵明朝并将其计划具体化:

“先占领朝鲜,然后渡海到明朝,随后占领印度,最后占领明朝的首都北京,第七年(1594年)正亲町天皇迁都北京。”

这和几百年后的侵华战争是同一个思路,可见日本的野心不是近代才有的,小日本一直有一个大国梦,从古至今,野心一直就有。

很多人都知道日本国歌是《君之代》,只有短短28个字,翻译成中文大体的意思就是,“日本天皇的统治千秋万载,可以延续八千代之久,从小石变巨岩,直至整个世界都被青苔所覆盖。”

还TM八千代,全世界都被青苔覆盖了,那就只剩下他们的天皇统治了世界了呗… …

1590年,丰臣秀吉刚刚一统日本,然后就以“假道入明”为名义,给朝鲜国王李昖写信,表示将于次年春天借道朝鲜进攻明朝,要求给予协助。

朝鲜也不傻,知道借道是假,到时候还不还就说不清了。于是一面拖延,一面立马派遣使者金应南前往明朝礼部通报。

丰臣秀吉集合了约10万5千人的兵力,1591年4月,丰臣秀吉以朝鲜拒绝借道为由攻打朝鲜,朝鲜从一开始交战就节节败退,仅仅一个月时间,5月初,日本就占领了汉城,朝鲜国王李昖放弃都城,出奔平壤。

到了6月中旬,平壤也丢了,整个朝鲜八道仅剩下靠近辽东半岛的义州一带尚未为日军占领。

李昖自知要想翻盘,只能抱大腿,如果明朝能出兵,他还有机会,如果不出兵,那朝鲜就彻底没了。

于是,接二连三的派遣使臣到明朝求救,除了递交国书,还游说了各级官员。

大明也没想到朝鲜输的这儿快,也怀疑是不是跟日本合伙演戏,诱骗明军入朝设的圈套。

明朝派人询问,“既然求援为什么不写几月几日哪道沦陷、发生什么战役、损失多少兵马、哪位将领战死等等。

朝鲜也不是不想写清楚,压根就没时间,兵败的太快,写的速度已经赶不上丢的速度了。朝鲜除了不断的派出使臣解释求援,还将日本威胁朝鲜的书信转呈明朝。

那个时候,明神宗已经不上朝好些年了,号称六不,“不郊、不庙、不朝、不见、不批、不讲”,凡事都只能递条子。

不过跟外界沟通的渠道一直畅通,除了跟群臣通过司礼监递奏折,还有东厂和锦衣卫的密保。当时提督东厂的太监是张诚,比较老实正直,以至于东厂的狱中都长出了青草。

除了朝鲜遣使奏报以外,明朝也收到了很多渠道的消息,毕竟,大明的厂卫也不是吃干饭了。锦衣卫曾密报丰臣秀吉命令琉球协助进攻朝鲜,被琉球国王尚宁拒绝。

神宗原想等等看,倭寇攻打朝鲜,朝鲜自然会抵抗,但没想到的是,居然败的这么快,一点像样的抵抗都没有。

六月份的时候,神宗已经连续收到了辽东镇抚边报,

“倭寇攻占朝鲜王京,国王李昖逃往平壤。”

“倭寇向平壤进攻,李昖率群臣逃往义州,朝鲜八道尽失。”

当时,大明王朝也是内忧外患,南方洪涝,宁夏叛乱,与蒙古的战事也不断,当时国库也只有三百万两白银,皇帝自己的内库也只有不到两百万两白银。打仗花的是银子,打与不大,神宗都犯难。

不过,最终,明朝判断“倭寇之图朝鲜,意实在中国,而我兵之救朝鲜实所以保中国”,这与几百年后的抗美援朝同出一辙。

最后,万历皇帝同意出兵。

一听到明朝同意出兵,六月,朝鲜使节李德馨屡次上书明朝辽东巡抚郝杰,并在巡抚帐下日夜痛哭不走,辽东巡抚受其感动,遣副总兵祖承训参将戴朝弁与游击史儒率领骑兵5000人渡鸭绿江救援朝鲜。

祖承训就是后来抗清再降清的祖大寿的父亲,明军首要需要解决的就是军粮问题,本来明朝希望朝鲜能够提供。

在《宣祖实录》里有国王与大臣之间关于军粮的讨论的记载,本来预估在平壤有4万余石,事实上,当明军抵达朝鲜时发现,已经没有粮食了,朝鲜八道尽失,也没有官员可以筹粮了。

祖承训一直在跟蒙古人打,仗着自己的辽东铁骑和火器神机铳,加上朝鲜人谎报军情,说平壤城中只有几千日本人守卫,祖承训根本没把日本人放在眼里,决定率军攻打平壤。

结果遇到大雨,道路泥泞,战马速度起不来,火器又失灵,一经交手发现哪里是几千倭寇,至少上万人,一仗打下来全军覆没,戴朝弁、史儒、王守官等战死,只有祖承训带着几十人逃了回来。

首战失利,辽东军已知日军并非仅朝鲜提供的情报中所称的数千兵马,便放弃短期内解决朝鲜动乱的目标,神宗命兵部尚书石星先跟日本假装议和,石星派遣游击将军沈惟敬前往朝鲜,沈惟敬的优势是会日语,谈判的目的在于拖延时日以待大军集结,同样,战线扩张的太快,日本人也面临粮草供应的问题,沈惟敬答应日本人休战,并允许与大明开展贸易,随后双方停战。

万历二十年九月,西北宁夏战事结束,十二月,神宗命宋应昌为备倭经略,李如松为总兵,李如柏、李如梅为副总兵,调集了4万3千精锐将士,自带军粮,一同开赴朝鲜。

万历二十一年正月,明军抵达平壤城下,李如松之前定下计策让沈惟敬宣称前来加封,日军将领小西行长直到明军开到城下才醒悟对方是来攻城的,明朝的火炮在当时是威力强大,加之准备充足,这一仗明军仅阵亡796人,伤1492人,日军小西行长部减员11300余名,仅剩6600人。

李如松率领的明军收复平壤后,随即乘胜追击,不过在后面的碧蹄馆之战中,双方各有损伤,日军退返王京,明军退往平壤。双方也都意识到对方是个硬茬,不是那么轻而易举的就能拿下的。

此时,明军跟朝鲜也是矛盾重重,朝鲜官员复土心切,一再催促明军进兵,而明军完全不相信朝鲜的官员,情报不明,又屡次泄漏军机。

同时,朝鲜水军随即在名将李舜臣的率领下展开一连串的反击,李舜臣是朝鲜武将中少有的猛人,但是朝鲜水军实力明显高过日本,前期李舜臣高歌猛进,大有摧枯拉朽之势,不过,后面中了埋伏,损失了部分军事力量,算是各有胜负吧。

到了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胶着的战事就是个吞金兽,消耗极大,大明毕竟国土辽阔,怎么都还扛得住,但是日本人是打不下去了,随即派使节随同沈惟敬由釜山至北京请求议和。

丰臣秀吉下令5万兵马撤回日本,李如松留下一万人马,其余班师回京。途经碧蹄馆处,李如松来到战死明军坟前,虽是青山处处埋忠骨,但终究魂魄不能归故里,李如松久久伫立,挥泪上马,这一幕与百年后何其相似,忠魂归故里,从2014年至2021年,连续8年将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迎回祖国并安葬。

李如松回京后加太子太保,中军都督府左都督,之后镇守辽东,任辽东总兵。万历二十六年,李如松率领3000骑兵在抚顺遭遇插汉部三万蒙古主力,皆战死。神宗追封其为少保宁远伯,立祠谥忠烈,命其弟李如梅从朝鲜战场返回接任辽东总兵。

万历二十一年,5月8日,丰臣秀吉在名护屋会见了明朝使团,但是语言不通,双方的谈判仅限于沈惟敬和小西行长之间相互翻译沟通,尤其是沈惟敬,简直是开了挂一般的胡说八道,真不知道是哪来的胆子。

丰臣秀吉狮子大开口,提出了“大明、日本和平条件”七条如下:(1)迎明帝公主为日本皇后;(2)发展勘合贸易;(3)明日两国武官永誓盟好;(4)京城及四道归还朝鲜,另外四道割让于日本;(5)朝鲜送一王子至日作为人质;(6)交还所俘虏的朝鲜国二王子及其他朝鲜官吏;(7)朝鲜大臣永誓不叛日本。

很难知道沈惟敬当时是怎想的,擅自答应了这七条,反正除了他没有人听得懂日语,沈惟敬对同行官员谎称丰臣秀吉愿意向明朝称臣,请求封贡。小西行长对丰臣秀吉说,明使已同意他的条件,只需遣使与明使一道前往北京请明帝批准条款。

小西行长与沈惟敬一道回京,沈惟敬伪造了日本降表,明朝对日方提出的条件(1)日军在受封后迅速撤离朝鲜;(2)只册封而不准求贡;(3)与朝鲜修好不得侵犯。小西行长则一口答应。就这样,双方就这么稀里糊涂的达成了一个双方政府均以为是全部按自己的条件形成的奇怪的和谈结果,不过嘛,这把确实是玩的有点大。

之后,万历皇帝决定册封丰臣秀吉为“日本国王”,其后于1595年1月,明廷正式派出使者,令沈惟敬陪同前往日本册封,直到此时宣读国书时,丰田秀吉才知道议和实为册封,册封内容是一贯的中央大国皇帝对蕞尔小邦降恩封赏的口气,丰臣秀吉虽然是气急败坏,不过明面上还是答应了明朝的封赏。

这封诏书现存于大阪博物馆,册封诏书内容如下:

“奉天承运皇帝,制曰:圣仁广运,凡天覆地载,莫不尊亲帝命。溥将暨海隅日出,罔不率俾。昔我皇祖,诞育多方 。龟纽龙章,远赐扶桑之域;贞珉大篆,荣施镇国之山。嗣以海波之扬,偶致风占之隔。当兹盛际,咨尔丰臣平秀吉,崛起海邦,知尊中国。西驰一介之使,欣慕来同。北叩万里之关,肯求内附。情既坚于恭顺,恩可靳于柔怀。兹特封尔为日本国王,赐之诰命。于戏龙贲芝函,袭冠裳于海表,风行卉服,固藩卫于天朝,尔其念臣职之当修。恪循要束,感皇恩之已渥。无替款诚,祗服纶言,永尊声教。钦哉!”

之后不久,双方都意识到上当受骗了,丰臣秀吉马上收拾了小西行长,但没杀,戴罪立功,明朝下令捉拿沈惟敬,就地正法,两年的“和平局面”彻底破裂。

随后,丰臣秀吉酝酿下一次战争,他吸收了上次海战失利使得运兵和补给的教训,使用反间计诬陷李舜臣阴谋篡权,李昖先将李舜臣下狱,后将其贬为士兵,李舜臣是个忠臣,即便如此,仍旧白衣从军。

万历二十五年,丰臣秀吉发动了第二次对朝战争,陆军141,490人,水军22,100人,水陆并进。

朝鲜自知肯定打不过,马上向神宗求援,有了第一次,就有第二次,还会有第…次… …

明朝决定以以麻贵为备倭总兵官,开赴至朝鲜的第一批明军共约3万余人,总督邢玠率领的4万大军为第二批,合计7万人。

由于李舜臣被贬,朝鲜海军实力大减,海上防线几乎全线崩溃,小西行长率领5万人马直奔南原,此时南原只有杨元所率领的3000明军,和李福男率领的1000多朝鲜军,兵力悬殊,南原之战全军覆没,日军攻破南原后屠城。

随后的稷山之战中,虽然明军以骑兵大破日军,但明军兵力分散,兵力也远低于日军,据守的城市接连沦陷,杨万金、麻来、李洞宾、周道继、王子和、张应元、陈观策、钱应太,郭安民,汤文瓒等军官相继阵亡,朝野议论纷纷,各种声音不断。

但此时此刻却显示出了万历皇帝的过人之处,他坚定不移的支持继续打下去,极为坚毅。随后,形势开始逆转,明军开始反攻,蔚山之战,日军惨败,明军乘胜追击,接连获胜。

不过,明军马上又面临惨败,毛利秀元和黑田长政率领的日军援兵突然赶至,经略杨镐率先逃往汉城,随后,军队溃败,杨镐与邢玠却向明朝谎报前线大捷。随后,杨镐被罢职候查,明朝调陈璘的两广之兵,四川之兵,和邓子龙的浙江、南京之兵赶至增援。

与此同时,万历二十五年七月,朝鲜水师统帅元均阵亡,朝鲜海军几乎全军覆灭,迫于无奈,朝鲜再次启用李舜臣,朝鲜的陆军不堪一击,海军也只有李舜臣一人支撑着,他原来苦心经营的水师,只剩下数艘舰只,李舜臣只得在全罗道重建水军,并决定在鸣梁海峡与日军决战。

李舜臣不愧为一代名将,在鸣梁海峡设伏,安置铁索与木桩,并亲率12艘战船引日军进入鸣梁海峡,成功击沉日舰36艘,击毁92艘,并击毙日军8000余人。

万历二十六年,明军发动两次泗川战役,击败日寇,获胜。

万历二十六年,丰臣秀吉久攻朝鲜无果,国内怨声载道,1598年9月18日,丰臣秀吉病逝,日军士气更加低迷。

万历二十六年十一月,明朝和朝鲜的联合水军发动露梁海战,这也是最后的决战,日军二百艘战船沉入海底,中朝联军大胜。

此役中,明朝老将邓子龙战死沙场,《明史·邓子龙传》这样描述,“子龙素慷慨,年逾七十,意气弥厉,欲得首功,急携壮士二百,跃上朝鲜船,直前奋击,贼死伤无数。他舟误掷火器入子龙舟。舟中火,贼乘之,子龙战死。”

朝鲜名将李舜臣在追击日寇的时候,被日本人的火绳枪射中胸口, 也阵亡了。

万历二十七年四月,1599年5月,明军班师回朝, 万历皇帝升座午门,上一次,万历皇帝露面还是万历二十年,受宁夏俘虏的时候。这次,则是受都督邢玠献上的日本俘虏,下令日俘皆砍头示众。

同日,万历皇帝接受百官朝贺,祭告郊庙。次日,神宗以《平倭诏》诏告天下,由此奠定了东亚三百年的稳定格局。纵观历史,凡是所谓的和平,无一不是打出来的。

然而,这一仗军费支出极高,给国力日衰的大明帝国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也直接造成明末的财政紊乱,据1569年明兵部侍郎谭纶记载,明朝实际兵员为845,000人,万历援朝总兵力约12万人(非一次派出),约占明朝兵力的14%。

四十五年后,1644年4月25日,明朝最后一个皇帝崇祯帝自缢,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大明王朝灭亡。

朝鲜肃宗李焞为在明亡60周年之际修建大报坛,位于朝鲜首都汉城(今首尔)昌德宫的后苑,以祭祀明朝神宗皇帝。

大报坛取自《礼记—郊特牲》“大报天而主日也,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此所以致上帝也。郊之祭,大报反始也”之意命名。

肃宗以后朝鲜历代国王几乎都亲自参与祭祀,采用祭天之礼,其隆重程度高于宗庙祭祀,是朝鲜王朝后期最隆重的祭祀典礼。

1908年日本人关闭并拆除了大报坛,沦为废墟,现址为新璿源殿。

耳畔依稀传来《平倭诏》中的话语:“跳梁者,虽强必戮。兹用布告天下,昭示四夷,明予非得已之心,识予不敢赦之意。”… …

比起沉迷于木匠活的天启皇帝、迷恋求道成仙的嘉靖皇帝来说,万历皇帝的荒唐也不算荒唐,三十年不理朝政,但是国家也没有崩溃,皇帝也没有被架空,既没有出现宦官之乱,也没有外戚干政,也不曾奸臣当道,万历一朝政通人和,更有万历三大征之威。

皇帝在与不在一个样,你能想象吗,即便是当今的社会,世界哪个大国总统或是总理能三十年不露面,不上朝的?

但为何神宗在位的前十五年被评价“勤于朝政,励精图治,大有作为,足以称道,俨然如一代贤君”,而后三十年却不理朝政呢,恐怕答案只有神宗皇帝自己知道吧。

不太记得以前是在哪本书里看到过神宗皇帝曾说的一段话,大意是“世人说忠君爱国,却是可笑,朕贵为天子,管得也不过是几间房、几座宫殿而已。”

翻遍历史,活得通透的帝王,唯万历一人。

1 阅读:111